第201章 北征(1 / 2)

“每次讲到这种战略不连贯的事情时,我都忍不住在想,你们这些皇帝就真没有过,从头到尾,好好的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各种意图交待给自己后代的情况吗?”

萧盼盼忍不住吐槽道。

“这大概也有你们自己迷茫的原因吧,根子上还是价值观有问题,没有明白皇帝的接班人是不能光靠所谓道德士大夫来教的。”

“而且没有一个总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最后所有的皇帝追求的目标就变成我之前说过的那两个字,维稳。就很无语,加很浪费坐在那个位置上能获得的权力。”

朱棣听到这,也是觉得颇为无力。

“回到您五征漠北的事来,刚刚聊了大宁,接下来是东胜。”萧盼盼说道,“这里在洪武五年您父亲北伐失利后,就内迁到了大同附近,成了拱卫大同的中转站。”

“所以这个时候的东胜卫其实很尴尬,因为这时的河套没有敌人,说白了没仗打。在这里的士兵每天除了种地之外,就是傻呵呵的对着沙子呲牙。在这种情况下,您才因为河北缺人,就把东胜卫给移了过来。目的和之前一样,还是为了集中资源。”

朱棣看着地图,点了点头,这个操作没有问题。因为河套这个时候真就是个无人区。他阿鲁台也没有把势力染指到那。

萧盼盼的话也证明了他的判断。

“关于河套地区的失控,也是在土木堡事变之后才出现的,因为明军野战能力的进一步衰弱,蒙古人开始大批量的进入河套地区。”

“在成化和弘治年间,大明开始和蒙古人在这里反复拉锯,嗯,躲猫猫。”

“直到嘉靖年间,俺答汗崛起入住河套,大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失去了河套。”

听到这的嘉靖只能露出无力的笑容。

而朱棣则有些不明所以,“为什么给朕说河套的问题?”

“哦,因为有人在把大明丢掉河套的黑锅往您的身上扣。”

朱棣做了个深呼吸。

“不止如此,还有您五征漠北也被一些人称为是漠北旅行团,带着几十万人在漠北观光,除了浪费钱粮之外,并没有什么其它的意义。”

朱棣笑了,被气笑了。

“在我们当代的史学界,对明朝南迁卫所的历史,和其后造成的结果是做了明确责任划分的。用这些学者的话说,将明代中后期边防持续性困难的责任归结到您的身上,目的就是为后来的统治者减少罪过。”

萧盼盼顿了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出自一位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国明史学会一,二届理事,着作之一就有《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他对您的一系列争议做过一个总结,历代的统治者在制定某一项政策时,都是从现实出发,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才制定与推行具体的政策。”

“至于这些政策的长远效果,还是要看后来的执政者如何推行,更要观察每一项政策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客观环境的变化。”

“这位教授指出,如果设想大宁卫,东胜卫一直保留,那到了明朝中后期,面对蒙古族的南侵,一个已经堕落了的王朝又有没有能力防守住呢?所以,这件事的主要责任,还是应由当时的统治者来承担。”

朱棣不住的点头,这后世的学者说话就是比那些士大夫讲的清楚明白,真的感觉就完全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下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