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风可进、雨可进,君王不可进!(2 / 2)

汴夏 李火韦 1807 字 2个月前

“要说这事,却是我朝自立朝以来,皇城面积局促,列祖列宗均想扩大宫禁规模。但是,周边百姓不同意。故一直耽搁下来。到了仁宗朝,仁宗皇帝又提及此事。要与百姓赎买土地。奈何,百姓心思仍是不改。仁宗皇帝也没辙,只能作罢。想来,此番邦这番谚语,倒是契合了我朝官家的仁心仁行。便是顺从民心、服从民意。至于殿下所言权利这些词儿,下官第一次听说。虽然不甚明白,但也能猜出来,怕是与百姓身家休戚相干的东西!”

赵榛第一次听说这轶事。乍听之下,难免有些惊讶。宋朝皇帝这么亲民?暗想道,此人说的或许没错。如此说来,宋朝文明确实与现代的一些思想接近了。

有人听他这么说,跟着大声附和。

“夏大人所言非虚!我家一个亲戚,住在东华门外。前些年,宫中屡次找他。开出的价码,足以保他一家人几世吃穿不愁。怕是他的脑子被驴踢过的?死心眼!死活不同意!宫中每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后来,就再也不提了!咦,倒是这小小番邦,也有此见识?还能留下谚语,流传开来?倒是有些神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又有人开口赞成。

“要说官家仁义,谁说不是?我家乡一老友,听说我在京做了官,便来找我。死活让我带他一睹天颜。我这芝麻绿豆点大的官,自己也没见过官家几次。哪里有办法帮他?嗨,你们猜,他怎么着?这小子,自己去敲了登闻鼓。没什么事,就是为见官家一面。嗨,你们猜又怎么着?真让这小子见到官家了。官家不仅没责怪他,还赏了他五百个大文。竟有这么美的事?!瞧我这猪脑子,咋没想到这招呢,既帮他把事办了,又得些赏钱花花,可惜,两下没捞着!”

听他的口音,有些北地味道。言语诙谐生动。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笑声。气氛慢慢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着话题谈开了。

赵榛实未料到,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宋钦宗还有如此作为?不过,细细一想,觉得实乃必然。这要归功于我华夏文明发展成果。后世有人评价,华夏文明造极于宋代。心中隐隐腾起一团光。忽然想起,遇仙楼那么高的楼层,可以窥探到皇城内部,宋朝皇帝并没拿它怎么样。皇权之下,百姓亦有权利。我中国文化,以民为重,素有传统。

不由地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想不到我大宋文化如此昌明!我辈适得其时。正该顺时应命,令我华夏生生不息,蒸蒸日上。绝不能让她落于人后啊!”

宋朝,对中华文明而言,是个极为关键的节点。中华古代文明到此时达致顶峰。怎么发展才能脱离原来历史的桎梏?赵榛由此感慨。

眼前此人,彬彬有礼。说话行动,有章有节。赵榛十分满意。于是,问了他的姓名。原来,他叫夏言。现为刑部员外郎,一个七品的官儿。自是勉励了他几句。

说完,赵榛向人群走去。众人停下话头,纷纷让开身子。恭恭敬敬,让他走到人群正中。

照例,赵榛环视一圈。人群慢慢安静下来。

“我与诸位所追求者,为国为民!既是为国为民,便不能随意侵犯百姓的财产。”

赵榛接着他开头的话,算是作出回答。

“今天,我们未征得老乡同意,闯入他家中。诸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作是你,会作何感想?你会同意吗?会无怨言吗?”

人群无声。但不少人已经默默地摇头。

赵榛见状,大喜。

“哪怕有千百种理由,只要未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就不可进去。是也不是?再说今天的事。这每家每户,虽然没人。但是,按番邦谚语,风可进、雪可进,唯独我们不可进。诸位说,是不是此理?”

“是!”

人群附和之声大盛。

“不止是今天。将来,无论我们做什么,请大家务必记住今天的这番话。风可进、雨可进,君王不可进。这是对我的约束,也是对诸位的鞭策。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诸位当中,必有人中龙凤。无论你们将来当了多大的官,手握多大的权,切记这句话。不要由着自己,只顾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千万不可任性妄为!更不能侵害百姓!”

“风可进、雨可进,君王不可进!”

人群议论纷纷。不少人以难以置信的目光扫视赵榛。他们心中虽有怀疑,但是嘴中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人念起来。想停,但已经停不下来。

赵榛不敢奢望现代的理念能立时三刻树立起来。但是,方才董策禀报时,他脑中立时浮现这一念头。不扰民、不随意侵犯百姓。他经历现代文明熏陶,这种思想深入血液。所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他同时相信,在这个时代,这种思想同样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人的意识一旦迸发,将跨越古今。毋论古人、现代人。

议论声慢慢小了,终于停下来。

赵榛微笑着,指了指停在村中的车子。

“我们亦未到山穷水尽的道路。这些车里、箱子里,有幄帐,有油毡。折叠床凳,蜡烛油灯……一应俱全。实在不用畏惧风雪。我们自己动手,不劳烦他人,不侵扰百姓。走一路,必然播下一路美名。何乐不为呢?”

人群没有一人称不是。众人纷纷鼓掌叫好。

沈媛搀着王氏,远远地听着。叫好声中,王氏侧脸在沈媛耳边嘀咕。却见她肩膀一耸。望了赵榛一眼,赶紧低下了头。慌张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