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点头称是。
赵榛从案后站了起来,绕到两人跟前。踱了几步,回过身继续看着二人。
“现在的情形,与渑池之会何其相似!金军势大,我朝兵力有所不逮。所谓弱国无外交。你们代本王送信到金营,就是羊入虎口。稍有不慎,可能斧钺加身,身首异处。所以,这看似区区一件小事,实则非常凶险。”
原来,黎明时分时,王府周围流民自发为赵榛送信。流民手无寸缕,赵榛当时感慨万千。一旦汴京城破,这些流民甚至阖城百姓,势必最先遭受战争的磨难。赵榛心有不忍。临时作出决定,派得力之人投书金军。希望斡离不与粘罕能约束麾下军士,不要屠戮劫掠平民百姓。
小主,
华义心直口快,抢先道:“殿下以渑池之会比喻,小的岂能不明白?殿下良苦用心,与金国人周旋,既要讲谋略,又要讲勇气。眼下,勇气乃首当其冲之选。更加需要果敢无畏。殿下放心,我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但身上还有几根硬骨头。不畏权贵,不畏强暴。更何况,殿下的安排乃为苍生立命。乃浩然正气。我更加不会畏惧,必定据理力争,不辱殿下重托!”
沈星思索了一会,等华义说完,才缓缓道来。
“弱国无外交。殿下这番话令学生深思!这二年来,我朝与金国之间种种事迹,哪次不是以我朝忍辱媾和,签订城下之盟告终?满朝官员,哪个不是满腹经纶,读圣贤书长大?可为何大敌当前时,对圣人的教诲视而不见、抛之脑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殿下这番说词。实乃回答了学生一直的困惑。弱国无外交!正是我朝羸弱,所以金人才步步紧逼。肆意侵辱。弱国,首先弱在心弱气弱。面临强敌,心气不足,话还没说出口,心中已经胆怯了。如此,怎能与之抗争?殿下之用意,既要拯救百姓,也要向金人表明态度。我朝眼下虽然弱小。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毫不畏惧,敢于扞卫!”
沈星几乎一口气说完。开口前,他在心中认真斟酌过。虽然没有华义言词慷慨激昂,但是切中时弊。赵榛的只言片语中,他立即将之与现实联系起来。
此二人见识不凡,深得赵榛心思。赵榛连连呼好。索性不再强调前路凶险再三思行之的慰勉俗话。心中十分满意。立即拉起两人的手,来到案旁。
案上,摆着两道书轴。
方才,府中教授叶复按赵榛意思起草好两封文书。正是此二书轴。
叶复亦是王府教授。已过而立之年。青年时期,恰值宋徽宗废除科举。他在太学中兜兜转转,止步于内舍生员。始终进不了上舍生序列,与仕途无缘。最后,投奔赵榛,寻了王府教授席位。位在刘心隐之下。这是赵榛穿越前的事。赵榛来到这个时代以后,发现叶复在政令文书上颇有造诣。有政治才干,兼而写得一手好字。故,府中政书往往出自他手中。这次也不例外,赵榛口述,交由叶复执笔。
赵榛随手拣起一道书轴。展开后,摊在案上。
书轴以紫檀为轴,白帛为书。制作考究。
黑色的墨字十分醒目:侄皇宋信王榛拜请曰,城门失火殃不及池鱼,今贵我叔侄二国起争,百姓殊为无辜,为防生灵涂炭,请启左副元帅以天下苍生为重,能够约束麾下:一、不杀俘、不虐俘,善待俘虏,二、善待伤兵、伤民,给予医药,三、不屠戮、劫掠百姓,不淫辱妇孺,不侵扰民居,善待手无寸铁之百姓。榛恳谢。
这是投递金国西路军粘罕的文书。
另一卷书轴,内容相同。不过,称呼改成右副元帅。自然是投递给东路军斡离不。
赵榛因对辞令一窍不通,在叶复起草好了以后,阅看了一遍。见自己的意图都在其中,便点头通过。至于文书中提到叔侄之称,乃是年初战争以后,赵桓为金人强迫,不得已尊金国为叔国。宋朝为侄国。两国之间确立了尊卑位序。赵榛要行书金营,叶复便按官署文书的形式起头。
人的情绪会相互感染。
三个年轻人交流之后,赵榛的心思发生了变化。
他重新坐到案几后,把书轴扫到一边。提笔,想了一会。俯身在宣纸上写了起来。下笔飞速,不假思索。几乎一气呵成。写好了,递给叶复:“叶教授,便按此内容誊抄。”
叶复接过宣纸,轻声地读了一遍。
“信王榛致左副元帅,战争不应累及无辜百姓,望阁下约束麾下:一、不杀俘、不虐俘,善待俘虏,二、善待伤兵、伤民,给予医药,三、不屠戮、劫掠百姓,不淫辱妇孺,不侵扰民居,善待手无寸铁之百姓。如行,榛代百姓叩谢。如不行,是与我中原亿兆百姓为敌,假待时日榛必当还报,中原百姓必当还报,请阁下好自为之。”
读罢,叶复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