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今日方知真容(2 / 2)

红楼读书郎 商狄 1137 字 2个月前

家中管钱的是婆婆周氏,所以李氏对陈恒读书上的开销,一直不太清楚。

可陈淮津他清楚啊,想到大哥交给王先明的十两银子,他不禁眼睛一暗,嘟囔道:“不行,过完年,我就得去县里看看,可不能以后耽误双喜。”

“爹跟娘肯吗?”李氏想起陈淮津之前几次去,都落得无功而返,不免有些迟疑。

“不肯,我就闹呗。”陈淮津晒笑,开始耍起无赖,“我去县里又不是玩乐,他们肯定会同意。你知道的,我又不喜欢种地,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哪里是人干的活。”

见陈淮津主意已定,李氏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作罢。

山溪村的年味虽足,热闹肯定是比不上县里的。听说县里还有戏班子唱戏,更大的扬州府则是灯火通明,烟花绽放。这山溪村的人嘛,就只能放几声炮响,一家人在一起吃顿丰盛的晚饭便算作了事。

可也不要小瞧了农家人的尽头,他们的重头戏是在过完年的元宵节。从年前就开始准备龙舟、八仙轿,要在十五夜里从祠堂开始,沿着村中小路,将各家各户走个遍。

这龙舟,跟陈恒记忆中有所不同,做工十分简单。一段段红木相互链接而成,每隔一节打上孔,插入木棍,方便大人们扛起游走,上方要点上灯笼,只有头尾做龙状。

这龙有十几米长,黑夜中一舞,十分好看。

偶尔还会有邻村的好事人,也扛着本村的龙舟过来,在村头转圈相迎。山溪村的小伙子,自然不会生怯,抬着龙舟就是上前。

几条龙时而交汇,时而各自转圈盘踞,争得就是那个村落来年收成更好。

已经开始上课的陈恒,还被王先明要求前去观赏,顺便作诗一首。稚子习作,此处到不用明说。倒是元宵过完后,陈三德来到老陈家造访,说要带陈淮津一起出去找营生。

这陈三德大家听着陌生,但一说他儿子七索,大家就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三德生性好赌,不务农事。

听说是他带着自己的小儿子,陈丐山是一百个不同意,家里为此还闹过几日不愉快。

这事,陈恒是从父母口中听说。农家晚上要节省灯油钱,东厢房内常常只点上一盏,陈恒要读书,顾氏要带着陈青忙针活,只有陈启在絮絮叨叨。

“都说闲汉眼界阔,通消息。陈三德天天在村里打马吊,怎么就能知道县里要开一家‘恒舒典’呢。”

“这家‘恒舒典’是做什么的?”顾氏眯着眼睛穿线,也不影响她回应陈启。

“听说是做当铺的,从金陵那边过来的商铺,来头大得很。”陈启忧心忡忡,同样有些费解,“当铺能是什么好营生的地方,二弟也不知道怎么给陈三德哄的,就是非去不可。”

“爹,当铺不好吗?”陈恒从书中抬起头,有些好奇。

他觉得起码是个活,总好过二叔日日待在家中,他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