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技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不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通过对外贸易和国内运输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但是,中西方船只设计的思路是有差异的。
虽然都利用了仿生学,但西方仿的是鱼类,最宽之处在船体中部靠前的位置;
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最宽的地方在船体中部靠后。
这应该是更符合实际的设计,毕竟船只更像水鸟是在空气和水之间,而非鱼类全部在水下。
中国古代领先的造船技术有船尾舵和水密隔舱两种,其中水密隔舱的应用比西方早了千余年。
李继岌脑中储存着数以万计的各类船只图纸,但是,却不能把它们变成现实。
这个时期的船只建造,已经有了我们自己的特点。
最明显的是,大型船只的建造,已经开始采用铆钉和榫卯相结合的方法,即便是子弟军现在强大的冶铁和机械能力,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不过,子弟军的工坊已经可以利用大型的水利设备对钢材轧制,能够生产很薄的钢板,用在船身上面,提高舰船的抗攻击能力。
而这时侯的西方还在普遍采用皮条绳索捆绑技术造船。
至于现在五花八门的各类船只,比如水军主帅乘坐的大型楼船、运送士兵登陆“先登”、专门用来冲击敌方船队“艨冲”、侦察敌情“斥候”、用以撞击敌船的“突冒”等,却没有必要都做出来。
因为子弟军的火炮可以直接上船,在强大的火力攻击下,很多功能性的小船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李继岌决定,暂时先建造大型的商船,配备几门火炮即可。
隋唐以后,倭国的造船基地除了广州之外,还有交州、泉州、扬州、福州、温州、明州、杭州、苏州等地,这些地方不仅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主要的造船基地。
而制造战舰最好的木材是柚木,主要产地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以及台湾等地。
柚木原产于缅甸、泰国、老挝、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其中以印尼、泰国和缅甸最为优质。(以上内容全部来源于网络)
李继岌回忆了脑海中关于战船和航线的细节,把他们都抄写出来,做成一个小册子,作为制造战舰的指引。
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召集大家商议,并安排分工,分别执行。
目前的情况是,银子不缺,缺的是造船的工匠和材料。
至于造船的技术,高薪聘请的工匠们自然会带来一些,加上李继岌的改良,自然不是问题。
造船是个大项目,各种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首先是火炮。
火器的制造和装备,也不需要等战舰的图纸出来以后再进行,可以先制造火器,在造船的时候加以配合。
制造什么样的火器,李继岌早已吩咐了反动、弱用、赵大锤,他们的任务是搞出来射程在300步(约500米)的火炮,并且使用开花弹,直接越过投石机的阶段。
因为有了雷汞,制造开花弹就有了可能。
在炮弹的尖端处,安装一个触发点,只要炮弹落地或者触碰到物体,与触发点相连的刺针就会冲击雷汞,雷汞瞬间燃烧,引燃炸药。
炸药巨大的爆炸会爆裂弹壳,形成无数弹片,从而对敌方造成大规模的杀伤。
这个技术,发动和任用已经解决。
另外,炮筒的冶炼技术早已过关了,无非加上一点合金元素,尤其是锰钢,再加上锻打和其他热处理手段而已。
只要通过试验确定炮筒的厚度和长度,以及发射药和爆炸药的剂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