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王莽新政(五)(2 / 2)

如果王莽和古文经学士人们没有把天下治理好,甚至导致天下苍生更加水深火热,那就是王莽和古文经学士人们的过错,国家灭亡也不是王家的责任,而是王莽一人的责任,最多再加上古文经学的士人们一起担责。

王僮之前当丞相那些年,看到了太多不好的消息,动不动就是某某郡又饿死了多少多少人,哪里哪里又发生了人相食,所以他对大汉的未来感到很失望,也开始相信民间的那些谶纬,认为刘汉江山气数将尽。

既然刘汉江山气数将尽,那就在其气数彻底尽了之前再捞一次,捞完后看看它气数到底尽不尽。

王僮认为自己不过是顺应时势。

毕竟士人们都预言刘汉江山气数将尽,那我王僮就帮士人们助推一下这个预言,也算是做点好事。

当一个国家正在走下坡路时,总要有个人继续加速。

再苦一苦大汉,骂名我不担。

当大臣们都在欣喜地为王莽庆祝,认为大汉终于有救了之时,大司马大将军王僮想的却是谁来给王家背“天下民不聊生”这口锅更合适。

让那些极度反感王家的人背锅肯定不行,还没来得及让他背锅,他就会动用手中的权力先把退场的王家给政治清算了。

小主,

不过好在王家与士人们一直都是同一个阵营,也没有哪个士族真的痛恨王家,顶多就是稍微眼红王家专权太久而已,只要王家主动把权力让出来,把专权的机会让给别人,让他们去争夺权力,自然就无事了。

这就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对王僮来说,意思就是这样的:做官要像水一样,顺应时势变化。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既然大家都希望王莽上位,王家就应该顺应潮流让王莽上位,不要强行阻止,不要去争。

但让王家人背锅也不行,王家人背锅就等于是王家背锅。

只有一个介于王家与非王家之间,游离于王家与群臣之间的中间势力才适合背锅。

而这个人选,有且仅有……王莽!

你王莽不是被天下人称赞为圣人吗?

那还能有谁比圣人更适合背锅吗?

王莽这些年屡屡为民请命,赢得了百姓与古文经学士人们的共同拥戴。

获得天下人拥戴的王莽,逐渐有些脱离王家,甚至多次阻扰王家捞钱,似乎是有些飘了。

“巨君素有圣人之名,由巨君担任丞相,自是最适合不过,哈哈!”心中已经做好打算的王僮,此刻也不在意士人们联合起来逼他让王莽当丞相一事,而是跟士人们一起称赞王莽。

“莽,才疏学浅,万万配不上丞相之职。”王莽依旧十分谦卑,对任何人都很恭敬,一副谦谦君子模样。

“天下没有人能比您更适合治理国家。”古文经学大家刘歆在一旁劝道。

“天下的贤人何其多,我王莽何德何能窃据高位。”王莽继续推让,不肯做丞相。

“天下的贤人,不及先生您的万一。”就连汉室宗亲刘向也在一旁劝说。

“莽,只想为民请命,做好自己的本分,绝不敢篡夺他人之位,丞相之位既然是子康(王健的字)的,那就应该由子康来做。”王莽还在辞让,也不知道是作秀还是真心。

“巨君莫要再推让了,这个天下没有人比你更适合当丞相,为了天下苍生,请巨君上任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王僮已经决定要让王莽背锅,所以此刻无论如何都必须把王莽推上前台,让王莽当丞相乃至大将军,把权力逐步让渡给王莽,让王莽顶在最前面,而辽东王家则带着这些年捞的钱悄然退居身后,从天下人的视野中慢慢淡去。

这就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王莽又连续推辞了好几次,凑够九次后,他才终于无奈叹息道:“诸君要至我王莽于不义之地,唉……”

王莽这话说得很无奈,可是王僮却隐约看见了王莽嘴角间不经意的一丝丝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