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这事儿啊,从造父在周朝当官开始,世世代代都是周朝的大夫。幽王无道的时候,叔带跑到晋国,侍奉晋文侯,这才有了赵氏。传了五代到赵夙,侍奉献公。再传两代到赵衰,侍奉文公。赵衰的儿子赵盾侍奉襄、成、景三公,晋国称霸的时候,赵氏一直都是重要的辅佐。赵盾的儿子赵朔这一代差点绝后,赵朔的儿子赵武又重新振兴了赵氏。又传了两代到简子鞅,鞅传位给襄子毋恤,和韩、魏三家分晋。毋恤传位给侄子桓子浣,浣传位给儿子籍,开始称侯,谥号烈。传了六代到武灵王,开始实行胡服骑射,又传了四代到王迁,被俘虏了,公子嘉就自立为代王,延续赵国的祭祀。嘉做了六年代王,赵国就彻底灭亡了。从这以后,六国就灭亡了五个,只剩下齐国了。有个史官写了一段赞语:“赵氏之世,与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带始事晋,夙初有土;武世晋卿,籍为赵主。胡服虽强,内乱外侮;颇牧不用,王迁囚虏。云中六载,馀焰一吐!”
王贲的捷报送到咸阳,秦王高兴得手舞足蹈,给王贲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说:“将军你一出马,就把燕国和代地都平定了,跑了两千多里地,和你父亲相比,真是劳苦功高,不相上下啊。不过呢,从燕地到齐地,正好顺路。齐国还在,就好像人身上少了一条胳膊。希望将军你借着这股威风,把齐国也拿下,将军父子对秦国的功劳,那真是没人能比了。”
小主,
王贲接到信,就带着兵攻下燕山,从河间一路往南走。
再说说齐王建,这小子听了相国后胜的话,别的国家被秦国攻打,他不但不帮忙,还每次都派人到秦国去祝贺。秦国也大方,每次都送很多黄金给齐国的使者。使者回来,就对齐王建说秦王怎么怎么好,齐王就以为和秦国和好没问题了,根本不准备打仗。
等听说其他五国都被灭了,齐王建这才慌了神,赶紧和后胜商量,派了些兵去守西边的边界,防备秦国突然袭击。可他没想到,王贲的兵从吴桥绕过来,直接就打到济南了。
齐国自从王建即位以来,四十多年都没打过仗,从上到下都过得太安逸了,根本没人练习武艺。现在一看秦国几十万大军像泰山压顶一样压过来,吓得腿都软了,谁还敢去抵抗啊?王贲从历下、淄川一路打过来,直逼临淄,就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如入无人之境。临淄城里的老百姓吓得到处乱跑,城门都没人守了。后胜站在那儿干瞪眼,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劝齐王投降。
王贲没费一兵一卒,两个月就把山东一带都拿下了。秦王听说后,下了一道命令:“齐王建听了后胜的馊主意,不和秦国来往,还想捣乱。现在幸亏将士们厉害,齐国被灭了。本来应该把齐王和大臣们都杀了,但是看在建王这四十多年还算听话的份上,就饶他不死,把他和老婆孩子都送到共城去住。当地官员每天给他一斗粮食,让他过完这辈子。后胜这小子,就地斩首。”
王贲接到命令,就把后胜杀了,派了些士兵押送王建到共城。共城这地方,只有几间破茅屋,在太行山下,周围都是松柏,连个邻居都没有。王建的家眷虽然走散了一些,可还有几十口子人呢,一斗粮食根本不够吃,当地官员又不按时给,王建只有一个儿子,还小,半夜饿醒了就哭。王建心酸地坐起来,听着风吹松柏的声音,心里那个后悔啊,就想:“以前在临淄的时候,我是多么富贵啊,现在听了奸臣后胜的话,落到这个地步,在这穷山沟里挨饿,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想着想着,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没几天就死了。
王建的宫女们都跑了,他的儿子也不知道去哪儿了。有人说王建是饿死的,齐国的人听说了,都很同情他,还编了一首歌:“松耶柏耶,饥不可为餐。谁使建极耶,嗟任人之匪端!”后来这首歌就被叫做“松柏之歌”,大家都说是后胜误了齐国。
齐国这事儿啊,得从始祖陈定说起,陈定是陈厉公佗的儿子,在周庄王十五年,为了避难跑到齐国,就在齐国当官了,还把姓从陈改成了田。传了几代到田桓子无宇,又传两代到僖子乞,这小子喜欢给老百姓好处,很得民心,田氏就越来越强大了。乞的儿子恒杀了齐国的国君,再传三代到太公和,就篡了齐国的王位,开始称侯。又传三代到威王,齐国更厉害了,开始称王。再传四代到王建,齐国就灭亡了。有个史官写了一段赞语:“陈完避难,奔于太姜。物莫两盛,妫替田昌。和始擅命,威遂称王。孟尝延客,田单救亡。相胜利贿,认贼为祥。哀哉王建,松柏苍苍。”
这时候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六国都被秦国吞并了,天下统一了。
秦王觉得六国以前都称王,这称呼不够威风,就想改成称帝。以前也有过东西二帝的说法,可秦王觉得那也不够霸气,不能让后世记住,也不能威震四方的少数民族。想来想去,秦王就想到上古的君号,三皇五帝,那功德都在三王之上。秦王觉得自己的德行比得上三皇,功劳超过了五帝,就把两个称号合起来,称“皇帝”。还追尊他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王又觉得周公制定的谥法不好,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国君,这不合规矩。所以就废除了谥法,说:“我是始皇帝,以后就按数字往下排,二世、三世,一直到千世万世,永远传下去。”
皇帝自称“朕”,大臣们上奏事情的时候要称“陛下”。
秦王让人找手艺好的工匠,把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秦王还研究了终始五德的说法,觉得周朝是火德,水能灭火,秦国应该是水德。所以秦国的衣服、旌旗都改成黑色。水的数字是六,所以秦国的器物尺寸都用六这个数字,把十月初一当成正月,朝贺都在这个月。
“正”和“政”读音一样,皇帝的名字不能随便叫,就把“正”的读音改成“征”。这“征”字本来不是啥吉祥的意思,可这是秦始皇定的,谁也不敢说啥。
尉缭看着秦始皇现在志得意满,不停地改这改那,心里偷偷地叹气说:“秦国虽然得了天下,可这元气也损耗得差不多了,还能长久吗?”当天晚上,尉缭就和他的弟子王敖悄悄地溜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儿。
秦始皇发现尉缭跑了,很是纳闷,把大臣们叫过来问:“尉缭这小子,怎么一声不吭就弃朕而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有人小心翼翼地说:“尉缭辅佐陛下平定四海,功劳那是最大的,他可能是盼着陛下像周之太公、周公那样给他分封土地呢。如今陛下尊号已定,可这论功行赏的事儿还没个动静,他心里失望,就走了呗。”
秦始皇皱着眉头想了想,又问:“周室那种分封诸侯的制度,现在还能实行不?”
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燕、齐、楚、代这些地方离得远,不好管理,不封王的话,怕是镇不住。”
这时候李斯站出来说:“周初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大多数是同姓的,可后来呢?子孙们为了争地盘,自相残杀,没个消停。如今陛下统一了海内,要是都改成郡县,就算有功臣,也多给他们些俸禄,不让他们有一寸土地和一个百姓,这样就能从根源上杜绝战乱,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觉得挺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天下分成了三十六郡。都有哪些郡呢?听我给您细细道来,有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也就是琅琊郡)、薛郡(也就是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那时候北方有匈奴捣乱,所以渔阳、上谷这些郡,地盘划得比较小,还派了重兵把守;南方水乡太平些,九江、会稽等郡的地盘就大些,这些都是李斯安排的。每个郡都设置了守尉一人、监御史一人,互相牵制。
秦始皇还下令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到咸阳,熔化了铸造成十二个金人,每个金人有千石重,放在宫廷里,说是应了“临洮长人”的祥瑞。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把天下的富豪大户都迁到咸阳来,一共二十万户。又在咸阳北坂,照着六国的宫殿样子,建造了六所离宫,还大兴土木建阿房宫,那工程浩大得,老百姓都苦不堪言。
接着,秦始皇提拔李斯做丞相,赵高做郎中令,那些立了战功的将帅,像王贲、蒙武等人,都封了万户侯,其他的人也按功劳大小,封了几千户不等,这些封邑的赋税,都由官府统一供给。
可秦始皇还不满足,又干了焚书坑儒的事儿,把好多珍贵的书籍都烧了,还活埋了不少读书人,搞得天下读书人都对他恨得牙痒痒。而且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