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是某位公子他大舅。
有的是某位公子他老丈人。
有的则是和某位公子十分亲近。
故而一时之间。
朝堂便因此分成了两个小阵营。
当然。
更多的大臣则是对此没有啥想法。
怎么分封都无所谓。
反正和自己又没利益牵扯。
毕竟不是谁都能和公子能扯上关系的。
嬴政倒是对此种情况,倒是早有预料。
他先是轻笑了一声。
随后看向了大臣中一直没有出言的廷尉李斯。
“廷尉,你对此可有什么良策?”
——
本来觉得这分封公子无关紧要。
和自己又没有太大纠葛。
所以不想掺和进这种无聊的权力争夺中的李斯。
在听到嬴政的话后。
不由得愣了愣。
嗯?
陛下是看重我的意见?
还是想要我表态站队?
应该不是想让我站队。
陛下最讨厌官员结党营私了。
李斯认真思索了一番后。
方才开口道:
“陛下,丞相和御史大夫所言皆有道理。”
“斯以为,或许可以折中一番。”
“比如,若是让成绩好的公子前往偏远之地的话。”
“可以考虑分封给他们的封地,比分封给富庶之地的更大。”
“若是让成绩差的公子前往偏远之地,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兵力以及官员上的额外支持,来帮助他们治理封地。”
李斯一时间有些摸不清楚嬴政的心思。
故而提出了一个折中之法。
成绩好的不愿意去差的封地?
那就把分封的地盘给划的大一点。
担心成绩不好的管不好差的封地?
那就多给点人,多给点兵,多给点钱。
嬴政听后,笑了笑:
“诸位爱卿以为廷尉此提议如何?”
王绾和冯劫听后都沉默了一下。
觉得这样的话......似乎也不错。
故而倒是没有再争论。
“不过朕认为,这样还是有些不妥。”
“朕其实也打算将成绩优异的公子,分封到较为偏远的地带。”
“将成绩普通的公子,分封到较为富庶之地。”
“不过朕会根据其日后的表现。”
“来考虑是否将其封地扩大。”
“甚至是召回咸阳,作为太子备选。”
“分封到偏远之地的公子,其实更容易做出政绩。”
“也更能磨炼他们的能力。”
“朕对他们还是抱有不小的期望的。”
“当然,分封到富庶之地的公子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是连续两年内治理不利,导致封地人口流失严重,百姓民不聊生。”
“朕亦会将其封地收回,并且让其前往边境戍边。”
“除此之外,朕每年都会命人前往封地进行考察走访......”
嬴政说出了一大串的举措。
那说的是头头是道。
听得一众大臣都有些发愣。
嗯?
所以......陛下你都想好了?
那你还问我们干啥啊!
......
随着嬴政的拍板。
一众大臣们,很快便根据成绩将每一位公子的封地给确定了下来。
楚地分了五位。
齐地分了两位。
燕地分了两位。
赵地分了四位。
魏地分了一位。
关中没有。
韩地也没有。
关中稳固,并不需要分封。
而韩地实在是太小了。
并且紧挨着关中,也没必要分封。
大秦统一天下之后,现在有三十六个郡。
所以每个公子都被安排到了不同的郡。
以当地郡的名义来封王。
比如楚地会稽王。
齐地琅琊王。
燕地辽东王之类的。
当然,他们的封地倒是没有一整个郡那么大。
而是以郡内的几个县为封地。
真要论起来,和郡守的权力相差不多。
——
在讨论完十四位公子的分封事宜后。
一众大臣则是开始期待起这太子之事来了。
他们可是都注意到了。
剩下还有四位公子没分封呢!
素有贤名的长公子扶苏。
虽然名声不显,但是能力亦算得上出众的公子高。
拜师了仙府的公子荣禄。
颇受陛下喜爱的少公子胡亥。
不知道陛下到底是如何打算的。
刚刚在分封之时。
陛下还说过分封出去的公子们,亦有可能成为太子备选。
那现在这四位留在咸阳的。
岂不是都是太子备选?
——
嬴政倒是也没让他们等太久。
在确定好如何分封公子后。
便将关于扶苏和荣禄等公子的安排也说了出来。
同时也把这他们的成绩告知了大臣们。
“剩下的几位公子,科举成绩皆是不错。”
“因此,朕打算将他们暂时留在咸阳作为太子备选。”
“公子高一百六十四分。”
不少大臣听后,不由得发出惊叹。
没想到这公子高平日里不声不响的。
竟然能考到这么高的分数!
刚刚嬴政所公布的诸公子的成绩。
最高的一个。
刚好一百四十分。
最低的一个甚至不满一百分。
只有九十六分。
而这公子高的一百六十四分。
直接和他们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所以让不少大臣颇为赞叹。
难怪陛下让其留在咸阳。
这公子高确实颇为优秀嘛。
——
大臣们赞叹未久。
嬴政却是念出了一个更高的分数。
“公子扶苏一百八十二分。”
淳于越听到后。
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这公子高分数已经甩开一众公子了。
没想到却还是落后咱们扶苏十几分。
淳于越可是知道扶苏是如何作答策论的。
陛下既然给了如此高分。
岂不是意味着......陛下认同扶苏的想法了?
想到这,淳于越不免有些开心的笑了起来。
儒学复兴有望啊!
一众大臣则是神色各异起来。
长公子不愧是长公子,竟然考得这么高!
而李斯则是脸色有些不好。
“陛下竟然给长公子的策论,打了九十分???”
“就长公子那通篇儒学的策论。”
“也能得九十分???”
李斯作为公子评卷人之一。
虽然没有参与策论评改。
但是他还是粗略看了看公子们的策论的。
他觉得最不可能得高分的。
就是这长公子了。
公子高的策论明明比长公子扶苏强多了。
结果二者的分数竟然相同。
这让李斯颇为担忧:
陛下......不会真打算重用儒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