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科举凑人头,援边搞建设(2 / 2)

“朝廷不公啊!我大乾不是提倡人人平等吗?科考为什么还要有身份限制?”

这一哭嚎声,立刻引起了周围众人的注意,随后便有人问道:“科考还有身份限制吗?我没听到啊!”

路人甲道:“没限制你,限制的是那些地主老财和世家门阀的后代。”

“哦,那他们是该被限制!”刚刚询问的路人乙赞同的道。

而哭嚎者听闻二人所言,见周围这么多人围观,心思一转便哭嚎着问道:

“曾经跟随伪汉抵抗大乾的是我爷爷,违反政令的是我父亲,科考限制我父亲、我爷爷可以,可我又没犯错,我可是一直拥护我大乾的啊,为什么要限制我?”

往人群外挤的老刘正好挤到哭嚎者的面前,听到这句话的他下意识的将自己听过的一句话说了出来:

“罪不及子女的前提,是惠不及子女!”

周围众人听到这么有哲理的一句话,沉默了一会儿,而后路人甲高声赞同道:“说的好!”

夸赞了老刘一句之后,路人甲对着瘫坐在地的哭嚎者道:

“你享受父辈带来的恩惠的时候,怎么没说公平?现在受到限制了却来高喊公平,若是让你登上高位,那些因为你爷爷支持大汉而战死的将士,又该向谁去喊公平?”

在周围人群一阵口吐芬芳中,最后这“高喊公平”之士不得不灰溜溜的离开。

但看周围众人意味深长的盯着他背影的目光,这位落魄的士族子弟,以后的日子显然是不会太好过了。

······

无论底层的反应如何,大乾的政令既然已经下发,就没有了更改的余地。

当然,像幽州这位大庭广众之下高喊不公、提出反对的还是少数,真正的聪明人知道大乾政令的不可违背,更知道在大街上哭嚎,除了让周围的人更加孤立、打压自己之外,并没有任何的用处。

只是,想要从大乾高层下手改变大乾政策限制的那群聪明人,同样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甚至还差点引火烧身。

这种情况下,这些混迹过来的士族子弟们,也只能继续潜伏、默默等待机会。

第一次科举选才的声势搞的很大,遇到的问题也很多,甚至还加考了好几场。

但好在这一次的考核主要是考识字与否,没有考题保密的限制,否则这场考试出的问题恐怕会更多。

这第一次科举最终选拔出来了三千多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而且他们的学识水平也有着天地一般的差别。

但这一次主要是选拔小吏,只要识字能够传达政令,基本就符合要求了,至于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什么的,那就只能用现实来测试了。

为了给这三千人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内阁又不得不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强行从各地抽调回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吏。

不过,等这三千人上岗,接下来的人手紧缺问题便没有那么严重了,甚至随着科举的持续举行,这种基层小吏未来肯定是不会缺了。

但对于各地的监管,恐怕要加强了。

对于这一点,在易飞的指示下,内阁也做出了完整的预案,但更多的细节,还需要实际数据来不断修正。

这一批基层小吏选拔出来之后,并没有被一股脑的投放到某个地区。

在易飞的指示下,内阁和吏部官员对他们的去处进行了非常精心的规划,甚至还喊出了一个“援边搞建设”的口号。

大乾虽然一直人手紧缺,但底层小吏之中,仍然有许多有功之士为大乾默默的奉献着,却从没有获得过额外的补偿和奖赏。

其中尤以北方草原和辽东地区的官吏为主,毕竟,那里的环境都太过恶劣了。

于是,这一次小吏的分部原则,便是要将这些默默奉献的有功之士调往中原相对富庶的地方,而这些刚刚考核上来的,则是送往这些比较艰苦的地方。

这样做既是为了公平,也是为了对这些科举考上来的人进行一个考验。

想要跨越阶级,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让他们珍惜这个机会,不会在任上胡搞乱搞,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个机会的珍贵性。

当然,对于这些主动去往边区的人,大乾也有相应的奖赏和鼓励措施,比如工作三年之后官升一级之类的。

否则的话,还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往偏远地区去任职一个小吏。

毕竟,现在大乾的百姓生活也不错,小吏的工资又没有高出多少,何苦要去那偏远地方受苦呢?

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跨越阶级只是第二考虑的,生存才是第一需求,而更多的人,认知不到此时去为子孙后代受苦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