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竹简,**展开读了一段诗句:“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语气温和却坚定地说:“听好了。”随后继续朗读并指出,“无论你们供奉什么神明,这里是秦国,所有人必须遵循这里的规矩。”
最后,在一次尝试性沟通未果后,他亲自示范了一番如何“窝心饺”——实际上是对抗不服从者的行动——来教导这群身毒人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混乱之中,尊贵大人的命令传达给了下属:“确保每个人都记住这次教训!”
这场冲突显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权威人物处理问题时既灵活又严格的方式。
街头上的浪荡子弟们长年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已是司空见惯。他们早就对这批身毒奴隶积怨已久,迅速分散奔向目标,几步之外就有人或抓或提,将这些不幸的人拖回。
“不识抬举!”
“给你面子你都不要脸!”
“知道这个地方之前是干什么的吗?”
“连大秦的女囚都可以网开一面,岂能再放过你们?”
说话之人手段干脆利落,赏了这些身毒奴隶一顿狠揍,人们痛哭失声求饶。作为祭司的老者焦急地说着什么,试图讨情。
“不用翻译了,本候没兴趣听。”
他紧紧握着手中的《北山》竹简,面目狰狞:“你会耍嘴皮子是吧?”
“一张嘴就不闲下来是吧?”
啪啪啪!
厚重坚硬的竹简猛砸过去,对方的脸颊瞬间血流不止。
“火龙果好不好吃?”
他恶狠狠地质问道,老者满面恐惧,不停地点头。
“你还敢不服气!”
说着,他再次用竹简狠狠砸了下去,那人头昏目眩瘫软倒地。
“拿水来,泼醒他们。”
“要是断气了,立即心肺复苏后再打。”
即便匈奴族彪悍野蛮,在内务府铁腕政策面前也只能低首认输。“我看谁能在这儿撒野!”他说。
他心里没有丝毫同情,认为这些身毒人不值得怜悯。历史上雅利安人创立婆罗门教,划分了种姓制度:
第一等婆罗门出自‘原人’口。
第二等刹帝利出身‘原人’手臂,为王族与武士。
第三等吠舍从‘原人’腿中诞生,多为农民、工匠和商人。
而最卑贱的是第四等首陀罗,源自‘原人’足部,被视为贱民与奴隶。
他对这种公然的歧视与压迫感到不解——原住民应当奋起反抗才是。然而这些人在面对外来统治时仍盲目信仰神明。真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