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坚定不移的路线选择(1 / 2)

“格洛托夫斯基表演体系和我刚才所说的好莱坞现在流行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对于李倩的提问,王皓在沉吟了片刻之后才回答道。

“虽然两者都同意‘每个人都能成为演员’的观点,表演形式上也都加大了身体动作的占比。

但其核心思想却是依旧有所差别。

前者是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力,只是还没激发出来,所以依靠身体动作来激活潜质,其体系本身还是以演员为本,注重的是人。

而好莱坞现行的的表演风格,却是在淡化演员的作用,动作只是用来丰富表演的一個工具,其核心是以‘剧’为主,人是为电影服务的。

所以前者还能算是表演派系中的方法派,后者却只能算是一种表演的风格,甚至连风格都算不上,顶多只能算是因为商业片的拍摄而衍生出来的技巧。”

“只是衍生的技巧?”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童俪娅总算是开口插上了一句话。

“是的,”王皓点点头。

“相比于我们华夏如今才刚刚起步的商业电影,好莱坞的商业片模式要发展的更为成熟,自然也就形成了他们那一条商业片制作体系。

当然,我更习惯将之称作电影工业化。

什么是电影工业化,工业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分工’,而电影工业化即电影的拍摄可以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尽量消除、弱化不可标准化、流程化的东西。

例如所谓的‘演技’。

所以在拍摄商业片这件事情上,好莱坞的那些导演们往往都喜欢采用中景和全景。

为什么,因为这种拍摄方式能够把演员的肢体表演框进去,配合我刚才所说的那种丰富的表演方式,降低演员演技在整个表演中的占比,从而做到一部电影并不用受限于某位特定的演员,大大增加的演员的可选择面。”

“就好像陈龙和周星池?”李魁的反应很快,当即就举出了两个鲜明的例子。

“没错,”王皓点了点头,“其实香江电影也早就完成了电影商业化体系的建立。”

“你看那些老港片中,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很有生活气息,看起来十分自然,那也都是在以动作促进演技,弥补他们面部表情的不足。

同时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港星和导演北上却水土不服的原因,因为我们的电影整体是内敛的,那些外放的港星在我们的演员衬托下,就会外放过头了,反而显得很出格。

而我们的演员去香江那边,也同样有着放不开的问题,这就是电影商业化和艺术化最明显的冲突。”

“我之前一直和你们说电影工业化、电影工业化。

这种工业化,并不仅仅只是做一些电影特效,搞一些高科技的摄影设备和技术,拍上那种高大上的科幻大片。

而是一种从思想观念上,到表演体系、制作风格、认知意识上的全方位的改革。

就拿摄影这一点来说,我们国内的很多导演,依旧还保留着过去拍摄艺术电影的习惯。

咔的就是一个近景,还特别喜欢怼到演员脸上,用特写来表现演员的演技,让观众们看看演员脸上细微的肌肉变化。

要么就是一个长镜头,展现自己的摄影技术和调度有多牛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