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章 年 方国珍起诗吟忧患重重(1 / 2)

《乱世才女叹方氏起兵》

元至正八年(1348年),天下已然陷入一片风雨飘摇之境。元朝自建立以来,历经数代更迭,往昔的辉煌渐被诸多积弊消磨殆尽。朝堂之上,奸佞当道,权臣争权逐利,卖官鬻爵之风盛行,致使吏治腐败不堪,政令不通,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日益削弱。民间更是灾祸连连,先是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片肥沃的农田被无情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而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民怨沸腾,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只待一个契机便会彻底爆发。

在这乱世之中,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百姓们不堪忍受元朝的腐朽统治,纷纷揭竿而起,试图在这黑暗中闯出一片光明。而此时,方国珍在浙东沿海一带聚众起兵,他本是一介盐贩,因不堪官府的欺压与盘剥,凭借着自身的豪爽侠义以及在沿海地区的威望,拉起了一支队伍,反抗元朝的统治。这一举动,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本就动荡的时局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让元朝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也让无数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忧心忡忡,不知这天下将走向何方。

且说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名唤林婉清。她生于浙江庆元府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皆有涉猎,且悟性颇高,常能出口成章,落笔成诗,在当地颇有名气。林婉清生得眉如远黛,眸若星辰,气质温婉中透着一股倔强与聪慧。她本想着在这世间寻一方宁静之地,以笔墨为伴,书写自己的诗意人生,然而这乱世的风云却将她卷入其中,让她无法独善其身。

一日,林婉清如往常一般在自家书房中翻阅典籍,偶然间看到一本陈旧的方志,上面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至正初,岁饥,民贫,官仍苛敛无度,沿海之民,多以贩盐为生,而盐政严苛,时有捕吏虐之,民不堪其苦,遂有聚众抗官者,渐成乱象。”林婉清看着这段文字,心中满是悲凉,她深知这短短几行字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泪与无奈。她轻轻叹了口气,暗自思忖道:“如今这方国珍起兵,虽说是被官府逼迫至此,可这天下怕是要陷入更深的战乱之中了,百姓又将遭受多少苦难啊。”

这日,林婉清听闻城中来了一位从外地游历归来的老者,老者见多识广,知晓许多天下大事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林婉清心想,或许能从老者那里多了解些关于方国珍起兵的详情,便带着丫鬟翠儿,前往老者暂居之处拜访。

到了那处小院,只见老者正坐在院中石凳上晒太阳,林婉清上前施了一礼,恭敬地说道:“晚辈林婉清,久闻老先生游历四方,见识不凡,今日特来拜访,想请教些关于当下时局之事,还望老先生不吝赐教。”老者打量了一下林婉清,见她举止文雅,透着一股书卷气,便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姑娘客气了,如今这天下乱得很呐,那方国珍在沿海起兵,也是被那元朝官府逼得没了活路。他这一起,倒是让不少受苦的百姓看到了一丝希望,纷纷响应,可这朝廷哪能坐视不管呀,怕是要有一场大战咯。”林婉清微微皱眉,又问道:“那老先生,您觉得这方国珍能成功吗?百姓们跟着他,真的能摆脱这苦海吗?”老者微微摇头,轻叹道:“这可难说得很呐,方国珍虽有勇有谋,又得民心,可那元朝毕竟根基尚在,还有不少兵力,这两方要是打起来,受苦的终究是咱老百姓啊。”

林婉清谢过老者后,便与翠儿回了家。一路上,她都在思索着老者的话,心中忧虑不已。回到家中,她坐在书桌前,提起笔,写下了一首诗:“乱世黎民苦难多,方公举义起风波。忧怀天下心难定,唯盼清平奏凯歌。”写完后,她轻轻念了几遍,只盼着这天下能早日恢复太平,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过了些日子,林婉清听闻方国珍的队伍在沿海一带与元朝的官兵有了几次交锋,互有胜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不好的传闻。说是有些地方的官兵打不过方国珍的人,便迁怒于当地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搞得百姓们人心惶惶,许多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生计的人家,如今也陷入了绝境。林婉清听闻此事,气愤不已,决定要将此事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知晓,或许能引起一些有良知的官员的重视,加以制止。

她走访了不少受灾的村庄,看到那些破败的房屋,听着百姓们的哭诉,眼眶泛红,心中满是对那些官兵恶行的愤恨。有一位老妇人拉着她的手,哭诉道:“姑娘啊,我们这些老百姓本就活得艰难,如今这兵祸又起,那些官兵就跟那强盗似的,把我们的粮食都抢光了,房子也烧了,这可让我们怎么活呀。”林婉清轻轻拍着老妇人的手,安慰道:“大娘,您莫要太过伤心,我定会将此事告知众人,让那些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小主,

林婉清回到家中,日夜奋笔疾书,将这些所见所闻都写进了文章里,言辞恳切,痛斥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兵。文章写成后,她想着要找个办法让它传播出去。正巧,她认识城中一位开书馆的先生,平日里也颇为欣赏林婉清的才情。林婉清便带着文章找到了先生,将事情的缘由一一道来,恳请先生帮忙印制成册,散发出去。先生听后,也是义愤填膺,当即答应了下来。

没过多久,林婉清的文章便在庆元府以及周边的城镇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文人墨客纷纷响应,也写下诸多文章谴责那些官兵的恶行。此事甚至传到了一些在地方任职的清正官员耳中,他们不敢怠慢,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官府,要求严惩那些作恶的官兵。

林婉清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稍感欣慰,觉得自己总算是为这乱世中的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她也明白,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这天下的乱象还有太多太多,想要彻底改变时局,依旧是任重道远。

在这期间,林婉清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同样出身书香门第的公子苏逸尘,他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常与林婉清一起探讨如何能让这天下恢复太平;还有性格豪爽的侠女赵灵儿,她虽为女子,却习得一身好武艺,看不惯这世间的不公,时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几人常常聚在一起,或吟诗作画,抒发心中的抱负,或商议着如何为百姓做更多的事,在这乱世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日,众人听闻在温州城,有一位富商愿意出资救济那些因战乱而受灾的百姓,还准备在城中举办一场诗词大会,邀请各路文人雅士参加,若是能在大会上拔得头筹,便可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而这笔奖金也将全部用于救灾之事。林婉清等人觉得这是个好事,既能展现才情,又能为救灾出一份力,便决定前往温州城参加这场诗词大会。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许多因战乱而破败的村庄,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那景象让人心酸不已。林婉清忍不住又赋诗一首:“山河破碎泪沾裳,战乱频仍苦未央。唯愿苍生离苦海,人间处处沐春光。”众人听了,皆是感慨万千,更加坚定了要为改变时局而努力的决心。

到了温州城,只见那城中虽也受了些战乱的影响,但因有富商的救济,比起其他地方,还算稍显繁华。诗词大会那日,城中的文人雅士纷纷齐聚一堂,场面甚是热闹。林婉清看着这场景,心中感慨,若是这天下都能如这般热闹祥和,那该多好啊。

诗词大会开始后,众人纷纷展现自己的才情,诗词佳作频出。林婉清也不例外,她凭借着自己扎实的诗词功底和对这乱世深刻的感悟,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令人赞叹的诗词。最终,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林婉清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她接过那象征着胜利的锦缎和奖金,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得意,而是想着这些钱能帮助多少受灾的百姓,能让多少家庭熬过这艰难的日子。

在温州城的这段日子,林婉清等人还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有识之士,他们一起探讨时局,交流各地的情况。从他们口中,林婉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方国珍起兵后各地的局势变化,有好有坏,喜忧参半。但大家都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慢慢让这天下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