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这个重颂是颂前面的得解欢喜跟悔过自责。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我们现在听到这个法华会上无上甚深微妙法,知道怎么样能够会权入实,以及佛陀令人感到安稳的授记的声音,我们内心是非常欢喜,因而至诚顶礼佛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内心对自己过去的过错,感到自责跟悔过。
阿罗汉的过失,具足来说,两种。他们之前早就听过《法华经》了,因为懈怠,退大取小。就是他一直没有把摩尼宝珠拿出来用,这可惜了,所以造成后来的退大取小。这第一个。第二个,他没有把宝珠拿来用,在得到二乘道果的时候,不但退大取小,还封小失大,把自己给关闭起来,就不知进取了。这两种情况就是他的过失。
子二、颂自陈领解 分二:丑一、颂法说;丑二、颂喻说
我们看子二的“颂自陈领解”。这地方有法说跟譬喻。
丑一、颂法说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盘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那么,对于无量的佛陀的功德,我只得到少分的涅盘寂静,而失去了广大的功德庄严。这就好像一个愚痴的人,自己感到满足。
我们知道,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同时进入涅盘的时候,当然,有同有别。三乘人都了生死了,都成就寂静了,但是二乘人不知道,菩萨的寂静跟声闻的寂静是不一样的。菩萨的寂静当中有菩提心,有清净心、菩提愿,有大乘的善根。就是他在解脱生死的时候,那个我空的寂静当中有大乘的善根,他会继续往前走。二乘人是进入涅盘以后不动了,问题出在这里。就是他自以为满足,问题在这里。
丑二、颂喻说 分二:寅一、颂立喻;寅二、颂合法
寅一、颂立喻 分二:卯一、颂醉卧不觉喻;卯二、颂亲友觉悟喻
卯一、颂醉卧不觉喻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着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这个地方的重颂有两段:第一个先讲醉卧不觉,再看起已游行。
阿罗汉把他自己生生世世的成长过程,这段因缘说,他讲出一个总结。就好像一个贫穷人,在轮回当中他没有资粮力,后来遇到法华会,在亲友当中——十六沙弥处听闻了《法华经》。听完《法华经》以后,这个十六沙弥是大富长者,就用种种的法华会上丰富的肴膳来招待他,而且更重要的是,临走的时候把摩尼宝珠放在他衣服里面,对不对?所以蕅益大师说,这摩尼宝珠是放在深层的内衣,表示当时他们的善根是微弱的信解。然后他跟十六沙弥就失去联络了,这个穷子还是在无明妄想当中打转。
等到有一天,他的妄想被他的善根给冲破,开始“起已游行”,这是一个生命的转折点。善根发起来以后,他却没有遇到佛法,所以只能怎么样?跑到他国去,跑到外道去,就是佛教的国度以外,修学外道。为了追求衣食的资粮,“资生甚艰难”。没有佛法的引导,但是他善根出现了,所以就跟别人修学禅定,外道的苦行。等到遇到佛法以后,得到二乘的道果,“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而且更重要是,他一直到证得阿罗汉的时候,还不知道衣服里面有无价宝珠。
所以这个地方是把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大通智胜佛到释迦牟尼佛之间他所经历的这个过程做一个总结。
卯二、颂亲友觉悟喻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我重生在游戏发布前一天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这个阿罗汉其实也不简单,他在没有宝珠的加持之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出一个阿罗汉果。打拼阿罗汉果以后,后来跟亲友再一次相会。再次相会以后这个亲人就诃责他,说你那么辛苦,才得到阿罗汉果!我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前就给你摩尼宝珠,你一直没有用,到现在才成立阿罗汉果。所以就把宝珠示现给他。“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因此,他就不仅仅是一个涅盘寂静了,而是具足无量的功德法财,而且得到种种大般涅盘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
所以这一段阿罗汉的回顾,分成三段:第一个,醉卧不觉。就是他是在凡夫的情况之下听到《法华经》,所以他摩尼宝珠虽然有,但是他自己不觉知,被无明妄想所包覆。第二个,起已游行。那么善根发现以后,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就阿罗汉果。这值得赞许。第三个,亲友觉悟。他再一次遇到《法华经》,那这个时候不一样了,他就知道把宝珠拿来用了。 天蚕小说网
小主,
寅二、颂合法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盘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我们看前面的合法。我们把它分成五段。
我等声闻人亦复如是。世尊在长夜当中,好不容易给我们栽培了《法华经》的善根,“令种无上愿”,让我们从妄想中发起了清净心跟菩提愿,但是我们因为妄想的遮盖,也没有权法的对治,在轮回当中就丧失了这个摩尼宝珠的善根的功能。直到我们善根发现以后,成就涅盘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满足。
一个向外追求的人,一个没有内观的人,他很容易满足的。你看有些人修了人天善法,让他来世做大国王,他就满足了。一个执着的人,他只要有一个相状出现,他比较会怎么样?他没办法宏观,他看事情是片段的。他抓到一个东西,他在大海当中抓到一个东西,他就满足了。这是一种心外求法的特点。
第二个,他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