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弟子想请教师父,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我们跟龙女之间的差异在哪里?这理观是不是也有次第性,学习的次第性?我们该怎么样逐步逐步地让理观能够变得这么有力道?谢谢师父!
【师父】诸位有没有听过六即佛的思想?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有没有?(学员:有!)
就是说,真如本性是不可切割的,它跟事修不一样。像布施,布施可以切割。比如我发心要布施一万块,我可以今天供养五百块,明天供养五百块……它是可以慢慢累积起来的。理观智慧不可切割。但虽然不可切割,它也有浅深的差别。就是,你说我安住无生,我们不能否定你,但是你的无生叫做什么?名字即无生。有没有听过?名字位的无生。就是,你的无生是怎么建立的?靠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你没有看到无生,但是你透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几句话的引导,你随顺于无生。哦,名字位的无生,名字位的刹那无生。名字位, 但好过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这个无生,你一分的相应,一分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后,名字位接下来是什么?对!观行位。智者大师就是观行位的无生。观行位就要有禅定了,他是进入这种更深层的调伏的力量。
观行以后,下一个是相似位,就是六根清净位,这个断见思了,入了圣人。但这个时候无生还没有出现。要到这个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大乘的见道位,破无明证法身了。见道位,再一个修道位。最后究竟位。
所以,无生这个真理,由浅入深是即而常六,它有六个阶位。但是,虽然六个阶位,都不离开无生,所以也是六而常即。这样懂吗?
所以,有阶位的。就是说,理论上,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我们可以说是,就印光大师赞蕅益大师说的,“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佛陀的知见就是站在一念心性来看十法界的因缘法如梦如幻,对不对?那我们的一念心性看十法界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的无生的真理,跟佛陀的知见是随顺的。就是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小孩子,但是我们是怎么样呢?一脉相承的。
你看,我问你,一个七十岁的父亲跟一个二十岁的小孩子,这两个有没有差别?你可以说有差别,你也可以说没差别,是吧?差别在于,父亲的经验老到,对各种家业的掌控、对这种财产的分配,他是非常的自在。这个小孩子呢,你说,欸,他什么都不懂!但你别忘了,他是他儿子,他是一脉相承的,他以后是继承家业的。你隔壁的邻居他表现再好,他会继承你的家业吗?不会,是吧?虽然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你是佛陀的知见。三乘的圣人他再怎么修,他是三乘的知见,他要成佛,对不起,请你来学《法华经》。因为他这个空性的智慧跟佛道是不相应的,他只能解脱,到了解脱道以后他无学了,这个轨道没路走了。
所以阿罗汉他为什么一定要学《法华经》?因为在他的这个四谛法门当中,他这个铁轨走到无路可走了,他小乘的无学位了,他大事已办了。就是说,你要么就入涅盘,要么就是换跑道, 因为你这个跑道没地方走了。他从《阿含经》来修行,他到顶了,要换到一佛乘的跑道才有办法从空出假,回小向大。
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无生是所有阶位里面最低的,叫做名字位。但是你别忘了,你以后的成佛,你有一天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的成佛,你要感激现在的你。因为你现在种下一个菩提的种子,后面才有你无量劫的成佛那个果实。一佛乘的思想它好就好在,它因果是完全一致的。你成佛也是靠一念清净心,只是那个清净心加上六度的功德庄严——事修,就差在这儿。但是本质,那个清净心跟你现在悟的清净心是没差别的。就是说,佛陀的清净心加上了很多六度万行的这种资粮力,加上很多的经验;我们是刚开始出生的小孩。但重点是,我们是一家人。
所以,无生虽然分成六个阶位,说是即而常六,但是也六而常即。这样懂吗?就是说,我虽然业障深重,烦恼很多,但是已经投生在佛家,因为佛法的种性只论知见,不论修证。你修证再好,你隔壁的人表现再好,你不是我们一家人,对不起,继承财产你是没份的。所以,理观决定你的种性,事修决定你的资粮,功德力。所以,这个刹那无生,是佛陀、法身菩萨跟圆教的名字位以上才有办法进入这个领域的,就是佛陀的知见。
所以我们现在的阶位,如果你对这个无生的真如本性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深信不疑,你就入了名字位。这个名字位范围非常广,很广。你刚开始知道,也是名字位。你看蕅益大师他谦卑,他也说自己是圆教名字位,但是他是圆教名字位的尾端了,他即将进入五品观行位了。五品观行位力量就大了,他那个调伏力,圆伏五住。到了六根清净位那就断见思了。所以我们现在等于是怎么样?我们现在是进入一个成佛的跑道,但是还没开始走。但是这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吗?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因为这个跑道,你是坐大白牛车。
第三题就是怎么样判断我们的安住真如本性?就是寂静跟愿望。
第二主题,有关事修
前面是理观。我们看第二大题,有关《妙法莲华经》的事修法门。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示,用恭敬心读诵《法华经》,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每天读诵一品,行有余力,进而书持、供养,为人解说。
【师父答疑】这题目好就好在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就是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其实理观是一刹那相应,但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有一些事修方便?那当然就是书写、读诵。书写读诵当然就是用文字相熏习内心,改变思惟。是的。
在读诵的时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的:
第一个是方法。
为什么文字相能够熏习内心、改变思惟?它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文字般若;第二个,观照般若;第三个,实相般若。首先你要把文字相变成观照,观照智慧。这个时候你对《法华经》要先怎么样呢?你要先学习。如果你对《法华经》的义理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什么叫约本门开近显远,你完全没有学《法华经》,你就去读诵,你只得到文字相的般若,为以后的修行种下一个久远劫的善根,成就善根。这个善根今生不会起作用,因为你不能把文字变成观照。所以你必须把道理懂了以后,你才能够随文入观,把文字相转成观慧。第三个,把这个观慧变入实相。这第三个阶段把观照变成怎么样?法法会归你的心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看,《法华经》的前半段主要是加强清净心,到后半段,本门,那就是菩萨的妙用,就讲到菩提愿了。菩萨的普门示现,都是愿力的显现。比方说你读<见宝塔品>。你看<见宝塔品>,你读到“从地涌出,住在空中”,这宝塔什么意思,你不懂,你就“哦!这个宝塔很漂亮”。那你就活在文字相。但这个宝塔所表法是菩提愿。说,哦!这个是多宝佛过去所发的愿,这宝塔才会出现。然后宝塔为什么在空中呢?因为这个菩提愿相应于清净心。法身菩萨的愿,它不是坐在地上的,是在空中的,在离相的清净心的空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怎么样?要先受持。你明白道理以后再去诵《法华经》,那么这个文字相可以转成你心中的观照,最后能够加强你的理观智慧,入实相般若,就是会到你一心真如的实相的安住里面去。
这个是方法。从文字入观照,观照入实相,这是方法。
第二个是心态。
这个心态是所有修行的心态。就是诸位!你做功课的目的是要让你进步的,要增上,你不是只是做功课。所以,从进步的角度,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宁可少念,不可草率!我们很多人做功课没有注意到,做功课是要增上、进步的,他就是把功课做完就算了,就含糊笼统。
我过去做过老法师的侍者。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有一次去见海公师父,跟他请教一个问题。我从门口要进去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他老人家在打坐,他打坐的时候前面放一本经书,是《楞严经》的经书。他老人家是读一段以后,就静坐,在那边思惟。他读一小段,他眼睛就闭着,在思惟这个《楞严经》的义理。
就是说,今天你做功课的目的不是把它念完就算了。你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文字的相转到你内心去变成一种光明,那你的闻思就很重要了。你要怎么样?细嚼慢咽。学佛最怕囫囵吞枣。你慢慢地去体会,这里面到底佛陀想告诉我们什么?在我们内心当中会建立什么样的观慧?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心态,一定要知道,修行是要进步。你每天要进步,而不是把功课做完就好。那只是交代功课而已。
这地方就是两个,第一个方法,第二个心态。你掌握这两个原则,你就会受益了。
【学员提问】《法华经》上描述了很多时空相貌,有龙女的刹那转身,有无量的过去相,也有佛陀给阿罗汉授记后讲他在未来的各种时空相,无尽时空都不离现前一念心性,那么阿罗汉和菩萨在佛陀授记前后,对时空相的体验会有所不同吗?
【师父答疑】这个时空相就是我们说的法界了。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时空相。凡夫的时空相是单一的时空相。你看你,你今生的轨迹,你有你的时间相,有时候有些时间过得很快,有些过得很慢。一般痛苦的时间会过得比较慢,快乐时间过得很快。比方你小时候很痛苦,你觉得小时候时间拉得很长。在你的时空相里面,你的空间,你遇到什么人,你遇到什么事,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今生要走的时空相。这个时空相是单一的,就是完全由业力变现的,就是你要面对的。
过去有人在佛教文章里面说,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变成蚊子,他可以变成一百只、一千只蚊子。这个解释是错的,他没有学唯识。我们今天的人,比方你是人,你的整个生命、你的时空相是你的生命的全部了。你就算变成一只蚂蚁,就算你变成一个微生物,你的时空相也涵盖你的全部了,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不可能说你一个生命变成一百个生命,除非是法身菩萨,凡夫没有那么多时空相。
凡夫呢,你记住,任何时候,你只有一个时空相,不管你是变成什么,你就算变成一个非常微小,用显微镜看到的微生物,你也是只有一个时空相。就是,凡夫的时空相就只有一种。我们的时空相是片段的,这个时空相结束了换另外一个时空相,就是生死轮回,分段生死。
法身菩萨的时空相就不一样了。你看初地,他证得真如本性以后,可以有一百个时空相。那个时空相不是业力,叫做愿力,他可以随愿受生。他可以选择到畜生道去做一个蛇王,现出蛇的时空相来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他可以变成鹿王、变成猴王,他也可以变成人,各种各种。当然,他也可以现成佛法界。变佛法界困难度高一点。我们说过,从法身要转成应化身,你要发愿,要修六度,要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都成熟了,然后投胎到你的地方去。你本身要成就,你还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等待他的善根成熟。所以,初地菩萨可以同时现一百个时空相,就看他要不要。但是现佛身相对困难。一般九法界你随时可以现,现佛身就不是你要不要而已了,那你要去修的,应化身的佛是要修的。凡夫的时空相是业力,法身菩萨以上的佛菩萨的时空相是愿力。他有很多自在力,这个时空相结束了,这个蛇后来被杀了,他随时又变一个时空相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罗汉的时空相呢?阿罗汉的时空相也是单一的。但他比较简单,他的时空相就是涅盘寂静,他没有其他时空相。你不管对他做什么,他的心永远是涅盘寂静乐,就这样。他跟外境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因为他不受一切法,他的六根的受已经被破坏了,你怎么对他都是一样,他大不了就提前走而已。但是,如果阿罗汉听了《法华经》,佛菩萨给他授记,对的,他时空相改变!他从一种涅盘寂静的时空相转成一念心性的时空相,这个时候会权入实,那他就是又回归到一念心性了,他的时空相又变成初地,就是一百个分身了。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的时空相就很单纯,就是涅盘寂静相。
我们凡夫的时空相是多彩多姿,尤其富贵的人, 他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的因缘。阿罗汉在受完记以后对时空的体验他会不同的,他从一种空性的寂静转成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功德妙用。就是这个时空相不同。
【学员提问】《法华经》的经文里,有很多次使用“涌出”,甚至有一品的品名直接就是<从地涌出品>,这个词如此频繁使用,是不共于其他经典的,请示师父有何深意?
【师父答疑】“从地涌出”,佛教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