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110集《妙法莲华经》(2 / 2)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191 字 1个月前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就当佛陀拒绝了他方菩萨来娑婆世界弘法以后,这个时候在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国土的下方,大地震动破裂,而在下方有无量的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从地涌出,然后住在空中。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了,这第一个。

小主,

我们看第二段。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

这些菩萨外表看起来怎么样呢?身皆紫金色,而且具足三十二相,身体放无量光明。般若道看的是智慧,方便道看的就是福德的资粮了。从这个地方看这些菩萨都是资深的。能够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起码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至少是八地的。所以,我们简单地从外表看,这些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

我们看第三段。

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在娑婆世界的下方,下方的虚空。下方它有实的,有虚的,在虚的这一块,虚空。它表示的虚空,蕅益大师说表示常寂光净土的法身,他是从法身变现出来的,叫从本垂迹。是从下面的虚空来到娑婆世界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而来呢?闻命而来。看第四段。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这些菩萨是怎么来的呢?是释迦牟尼佛用音声把他过去所教化的这些弟子给召唤过来。是释迦牟尼佛主动召唤,来作为本门的发起序。

第五个,看他相应的眷属。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也不是说只有一个人来,他带有眷属。这些菩萨都是大众唱导之首,都是属于导师级的。这个眷属第一个是用恒河沙来计算。有的带的是六万恒河沙眷属,有的带五万、 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眷属;或者是一恒河沙,或者半恒河沙,乃至于四分之一或者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就是以恒河沙数的有这么多。第二个,用那由他来作一个单位计数的。那由他就是千亿。有千万亿那由他;或者是千万、百万、一万那由他。或者是一般数的,一般数就是一千个眷属,一百,或者十、五、四、三、二、一弟子等。或者有些人是单行的,他没有弟子,好乐独行。

总结,“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就无量无边的菩萨,带了无量无边的眷属,从地涌出,这么一个情况。

这个“从地涌出”,有两个重点我们要知道:第一个,他从何处而来;第二个,他往何处而去。这两个重点。第一个,他从大地下方的虚空而来;第二个,他往大地以上的虚空而去。从地涌出,住在空中。所以他从大地以下的虚空,来到大地上面的虚空,那他表示什么?表示从本垂迹,因为虚空表示清净、自在,他从一个清净的法身佛变成一个清净的应化身。因为来到娑婆世界要跟人群接触,他不能用法身跟人家接触。我们说过,法身是自受用,他不能跟因缘接触的。

那么这个“从地涌出”,蕅益大师解释得很多了。他说这个大地表示我们的心,而同一个心,各有各的涌出。

比方说凡夫。凡夫,你说,欸,我的生命,我也是从地涌出。我从阿赖耶识涌出来,我也是从我一念心变现出来,我也是从地涌出。对,你涌出什么?涌出一片的杂草。为什么呢?第一个,我们这个地没有整理,是一个干枯的地,没有去耕耘;第二个,我们这个地,上面没有吸收雨水。凡夫不学佛法又不内观,上没有雨水,下不耕耘土地,这个土地是干的,所以我们从地涌出杂草。

三乘人呢,三乘人是从地涌出药草。药草可以治病,杂草是没有功能的。三乘人,他虽然大地没有整理,他没有理观,但是他吸收法水,有法水的滋润,他长出来的是药草。但是他没有修理观,他不得自在,没有自在力,还有法执。所以他这个三草二木,只能依大地而住。他不能够说脱离大地,从地涌出,住在虚空,他不可以。三乘的修学,这个事修,他没有理观,他得不到自在力。所以他从地涌出以后,是住在地上的三草二木。

这个法身菩萨是从地涌出以后脱离大地,到了大地的虚空,就真空妙有,这法身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就是表法了。

己二、赞叹问讯 分五:庚一、三业供养;庚二、上首问讯;庚三、佛答安乐;庚四、偈颂随喜;庚五、如来述叹

我们看己二的,从地涌出以后赞叹问讯,跟佛陀赞叹问讯。这个地方有五段。

庚一、三业供养

先看第一段的“三业供养”。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 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看他们从地涌出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佛陀的三业供养。那么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出来以后,他是先到虚空,因为住在虚空。这个时候虚空其实有多宝佛塔,多宝佛塔是坐着多宝佛跟释迦牟尼佛,两个分坐多宝佛塔。就跟两尊佛陀礼拜。礼拜以后,“右绕三匝,恭敬合掌”,就身业的礼拜。那么口业,用种种菩萨的赞法去赞叹,赞叹完以后站在两尊佛陀的两边,就口业的赞叹跟意业的皈依,欣乐瞻仰,皈依。

这些菩萨从地涌出后就以种种的菩萨的法门来赞叹佛陀。赞叹多久呢?五十小劫的时间。用各式各样的功德,来赞叹佛陀的身口意。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是默然而坐,五十小劫的时间,以释迦牟尼佛的神力加持故,使令大众在感觉上就像是半天的时间。而且同时法华会上的四众弟子,以佛陀加持力故,见到这个从地涌出的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遍满虚空。

从地涌出是表示,释迦牟尼佛的本门的弟子,他从法身而来,住在虚空。所以这一段经文是在诠显法身的功德。法身的功德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强调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说,从地涌出的菩萨三业的供养,而招感佛陀的神力加持。就是三业供养是能感,佛陀神力加持是能应,所以感应道交,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诠显的这个法身功德,时空无碍。法身跟应身不一样,应身是有一定的时空:他一定有当时的两千五百年的时间,出生;释迦牟尼佛有他一定的范围,他在中印度迦毘罗卫国活动。法身没有时空,没有时空限制的。怎么说呢?我们看。他的时间无碍表现在哪里?他五十劫的时间能够缩短成半天,时间可以互含互摄。空间无碍,他能够见到这些从地涌出菩萨遍满无量的虚空,所以这个空间无碍。

所以这个地方表示了法身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感应道交;第二个,时空无碍。这么一个情况,表法。

庚二、上首问讯

我们看第二段的“上首问讯”。就是这些无量无边的从地涌出的菩萨,有四个代表的导师,他代表来问候迹门的佛陀。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 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前面是赞叹,这以下就问候,向佛陀问候。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有四个上首的导师:第一个是上行,上行就是表达圆教十住,开佛知见。二名无边行,就是示佛知见。第三个是净行,就是十回向。前面上行是十住,无边行是十行,净行是十回向,四就是十地。就是开、示、悟、入这四个,表法。

这四位菩萨在众中“最为上首”,最为代表的,是“唱导之师”,是领导的导师,就在大众中各共合掌,面对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这个时候他怎么问候呢?用四安乐行来问候。就是您身口意安乐不?众生易度不?我们看他的偈颂说,“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所以他等于是问了两个重点:第一个,世尊安乐不;第二个,众生易度不。

这段我们说明一下。<从地涌出品>的菩萨叫做本门的弟子,是从法身而来。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是摩耶夫人肉身生出来的一个应身佛。法身的菩萨去问候应身佛的时候竟然用安乐行,那表示什么意思呢?

蕅益大师说,表示这个圆教的安乐是始终如一。他就是说,你不要以为安乐行是针对凡夫来说,你看本门弟子是法身菩萨,他也是用安乐。蕅益大师说这个安乐有层次的,我们一开始就叫做名字即安乐,到最后是观行即安乐、相似即安乐,乃至于佛陀是究竟安乐。也就是说,成佛的过程都是安乐,只是这个安乐的层次有不同。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安稳,所以他用安乐,就是本门的弟子问候迹门的佛,用安乐来互相问候,是这个意思。

庚三、佛答安乐

我们看庚三的“佛答安乐”。佛陀怎么回答?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佛陀回答说:“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蕅益大师说,其实,世尊安乐不、众生易度不,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因为修安乐故,所以众生易度;因为众生易度故,所以他又安乐。所以这个安乐跟易度是相辅相成的。

小主,

“所以者何?”为什么容易度,使令释迦牟尼佛安乐呢?因为这个众生,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的弟子,是生生世世“常受我化”。我们前面在“因缘说”有说过,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弟子,就是大通智胜佛的时候结下的法缘,生生世世跟释迦牟尼佛缘深,所以容易度化。

“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他不但是跟我种下善根,也跟其他诸佛种下善根。这些众生分成两类:

第一类就是利根人。这一类人“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利根人在《华严经》的时候,或者方等、般若的时候听到大乘经典,就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知道要双向修学,知道理观,知道事修,入一心三观的中道。这种人是利根的。

第二种人是钝根的。有一种人,他一定要先修小乘,然后到法华会上再会权入实。就是有些人怎么回事呢?他的出离心很重,这个可能跟他过去生有关系,他过去生一直修苦谛嘛。修苦谛没有错,诸位!但是你咬住苦谛不放!本来苦谛是调伏贪爱,适可而止,你贪爱调伏以后,你苦谛的法就要放下。但是你不断地去执着苦谛,你认为这个苦谛是真实义。好了,以苦谛观察人生的因缘法,那就会产生极度的出离,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人生什么都没有价值。那什么有价值呢?就是偏空涅盘。人生什么都没有意义,只有涅盘寂静是最好。那这种人你要他去修真空妙有,中道实相,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法执这么重,你告诉他说涅盘是如梦如幻的,他一定诽谤你。所以你先让他进去,先恒顺众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