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崔渺干政(1 / 2)

云孤传 竹院闲人 2279 字 1个月前

这是轩辕启登基后初次上朝,他头一次坐在九五至尊的宝座上俯视朝堂,内心却没有一丝喜悦,他犹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般难受。

因为他的背后,那道垂帘后,坐着一位野心勃勃的辅政太后。

宋丞相缓慢走出,恭敬地朝上一拜,说:“陛下,今年中正定品的中正官不知可有心仪人选了?”

轩辕启还未开口,身后的人连忙出声说道:“先帝在时,朝中官员都是吏部直接在世家子弟中铨选入仕,今年依照往年旧例即可。”

朝堂上一片沉默,众臣面面相觑。

轩辕启平静地连眉眼都没有抬一下,淡定地说:“太后说的是,官员定品照旧例由吏部去办即可。先帝是盛世明君,一生发政施仁,定下许多仁德国策,尔等延续先帝的仁政去实施即可。”

众朝臣纷纷说道:“陛下圣明。”

钱怀瑾环顾一圈,见时机成熟,他大步出列,淳厚平静地声音在朝堂四周荡开,“陛下圣明。先帝在时也曾极力推办国宗学,意广纳天下贤能,没想到先帝宏图大志还没开展便驾鹤西去,臣心中痛惜!陛下和太后即要延续先帝仁政,臣斗胆进谏,中正定品与推举国宗学皆是为朝堂选拔可用人才的仁政,不如一齐实施,更能体现新帝登基,太后与新帝求贤若渴,冀与众贤能共治天下,以延续太平盛世之意。”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连风吹进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惊扰了众人。

崔太后猛然皱眉,眼里迸射出许多锋利的尖刀,刀刀刺中不知天高地厚的钱怀瑾。

太后暗使眼色,一个士族官员怒气冲冲地站出来反驳,“愚昧庶民大字都不识一个,怎能入仕治世?庶民家世、行状、学识哪样能与书香熏陶的士族子弟相提并论。”

钱怀瑾淡淡扫他一眼,心平气和地说:“九品中正原本就是以才学、人品论品级,从不以家世定高卑。先帝举兵之初,唯才是举,哪怕是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的人,只要是有治国用兵的才能皆网罗麾下,因而身边人才济济、能者辈出,才能一举大败前朝,初立大魏。先帝胸怀包容天下,是真正治世明君。我等既要延续先帝仁政,又怎么不学习先帝宽仁的胸怀。”

“巧言令色鲜矣人!”

“大人此话差矣,下官只是列举先帝的伟绩,怎么在大人嘴里就成了巧言令色之词!难道大人对先帝的行迹有别的不同看法?!”

“你!!!你!!!”

轩辕启大声说道:“好了,别吵了。既然朝中要选拔人才,自然是要广纳天下有志之士。中正定品就由吏部去办,国宗学就交由钱大人。太后您觉得这样安排可好。”

垂帘后的人丝丝抽气,她强忍着不快说:“哀家只是一个后宫妇人,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陛下心中既已拿定注意,哀家也不便再说什么。”

钱怀瑾恭恭敬敬地躬身作揖道:“太后娘娘圣明。”

轩辕启说:“传旨下去,各州郡相继开办国宗学,照先帝意思,无论士族、庶民一律免费入学,请各名师大儒教化民间百姓,为大魏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另封钱大人为国子监祭酒。钱大人,希望你不负朝堂的重托。”

“臣领旨。”

“陛下,臣有事要奏。”又一个臣子缓缓走上前来。

“讲。”

“先帝生前听信奸人所言发兵围剿朝摇,这以过了许久也并为找到朝摇私囤兵器和谋逆的罪行。微臣认为,百姓们可以拥有他们笃信的信仰,朝摇是天下第一仙山,这些年从不涉及朝堂,只行医救世,在百姓中声望颇高,当初说朝摇有谋逆之心,现在看来也只是奸人的一面之词,并无证据。臣斗胆,请陛下恢复朝摇,重建朝摇仙山,请回得道高人,以安定民心。”

崔氏猛地一拍凤坐,满头钗凤摇摇晃晃地互相碰撞,发出清脆地珠玉锒铛声,“放肆!太平真君是哀家请来的得道高人,刘大人口口声声称太平真君为奸诈之人,莫不是也在心里指责哀家。”

刘大人立马跪下,战战兢兢地说:“下官不敢。”

轩辕启连忙劝道:“太后多心了,刘大人只是就事论事,太后倒是诛心了。”

崔太后忿忿不平地说:“哀家记得先前有人指认朝摇掌门弟子云孤混入文华阁参与修史,期间肆意修改国史,其不轨之心昭然若揭,怎的到刘大人这里,反倒有责备先帝不仁之意。”

“下官不敢,请太后娘娘明鉴。”

轩辕启用平稳的显然是深思熟虑地口吻说:“说起此事,当时虽有人指认,但一直没有找到当事人,难保不是有人为了赏金胡乱编造。”

太后又说:“宁妃出自朝摇,他人或许会认错,但宁妃又怎会不认识。”

轩辕启皱眉不语。

机辨缓缓说道:“臣倒是听过一些关于宁妃与朝摇的传闻。据说宁妃能成清尘掌门的弟子也是无望掌门临终所托,宁妃娘娘并不受清尘掌门看重,清尘掌门向来只偏宠座下弟子云孤。宁妃在大婚前便被清尘掌门以破坏门规为由废除朝摇弟子身份,为此宁妃还很是闹过一场,传出了些疯言疯语。宁妃说朝摇弟子云孤出入宫闱,可直到今日大理寺都没有抓到此人,大理寺满城搜捕闹得人心惶惶,就算是只硕鼠,照这个搜法也早该抓到了,可见宁妃的话也不可全信,说不定是一时气话也未可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师真是难得,哀家还以为只有先帝才能指使动国师。”

机辨淡淡地说:“太后初次听政,自然不了解臣在朝堂上直言不讳的样子。”

“你!”

轩辕启连忙宽慰道:“太后息怒,大臣们在朝堂上向来如此,还请太后不要责备他们。”

“好好好!你们都是为大魏着想的忠臣,只有哀家一人是见识短浅的妇人,哀家不配在这里与你们议政。福全,扶哀家回宫。”

“太后,儿臣不是这个意思。太后。”

未央宫,崔氏气不可耐地嘱咐彩文,“告诉春香,我要见她。”

“是。”

彩文匆匆离开后,福全扶着崔太后缓缓坐下,“太后,汝王以前往封地,崔大人还在关押,何必在这个当口与陛下起争执。”

“他才掌政便敢驳我的脸面,若是等他培养起自己的势力,那我岂不是要给一堆白骨的淑妃挪位置。”

“娘娘您是先帝亲封的皇后,是嫡妻,淑妃只是妃嫔。先不说淑妃早已不再,就是还活着,那也是要给您请安行礼的。”

“嫡庶身份又有什么用!自欺欺人罢了!宇儿还是嫡长子,先帝也曾亲口说只有宇儿才配继承他的大志,现在不也要臣服在这个庶子下,我真的不甘心!”崔太后的脸早以扭成一团。

福全叹了口气,他轻轻揉着她的额,“太后的头疾又犯了,老奴给你揉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