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军多次想要强渡汾河,但均被日军击退,只能继续沿着汾河西岸南撤。
于是,阎锡山想要依托太原城阻击日军的想法,直接变成了孤城苦战。
7日,日军抵达太原近郊的狄村、双塔寺等地,并且已经全面占领太原西面汾河上的桥梁,对太原实现了包围。
随后,日军向太原城外围阵地和城郭阵地发起猛攻。
在日军飞机,坦克,大炮的攻势下,仅一天的时间,太原外围阵地沦陷,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剩余守军只能借助黄昏时分的夜色保护,匆匆撤回城内坚守。
当夜,日军再次发起进攻,傅作义亲自爬上城墙指挥作战,鼓舞士气,这才打退了日军第一天的进攻。
11月8日,日军再次集结大量兵力,对太原发起总攻,当天就有上千名日军冲入到城中,守军开始日军在太原城内展开巷战。
到了8日夜间,已经感觉无力回天的傅作义决定突围,于是傅作义组织士兵,从南门突围成功,随后经文水向离石方向撤退。
这一仗,准确来说,并不是傅作义的指挥失误,而是他手里的兵力太少了。
按照当时一个营500的编制来算,傅作义手里最多的时候,一共才20个营,一万人左右。
而他要面对的则是日军的第五,第二十师团,将近五六万人的兵力。
虽然不至于说,日军会在太原投入两个师团的兵力,但是傅作义也不可能不要城外的阵地,全军孤守一个太原吧。
所以说,还是日军来的太快,打乱了国军这边的部署,导致援军没有按时抵达太原。
再说阎锡山,他所指挥的大同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和娘子关战役,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过于自信。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他错误的预计了晋绥军的战斗力,同时他也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指挥能力。
怎么来形容阎锡山的指挥能力呢,简单来说,他比蒋某人强一点,但是强的很有限。
再说晋绥军在这几次的战役中,打的勇敢吗?可以说非常的勇敢且果决。
不排除有的将领思想上有一些问题,但是普通士兵确实在这几次战役中表现出来了自己的英勇。
为什么要提到山西这边的战事?因为山西这边的战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国内所有的势力,团结起来的战役。
晋绥军,蒋某人的嫡系,西北军,川军,东北军都参与到这一场场战役中,并且流血沙场。
可以说,这里才是体现出,全民抗战的一个点。
同时,这场大型会战,也断绝了板垣想要从山西进入到陕西,然后在进入到汉中,四川这样一个大包围的计划。(这个是真的,板垣就有这么疯狂,他想从汉中,打到四川,给国军来个大包围。)
晋绥军成功将日军拖入到山西这片丘陵战区。
从这之后,山西的局面就变成了日军占领山西中心大城市,晋绥军和我军士兵占领山西四周,将日军围困在中间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