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督标左协在新圩宿营,将士们借住在百姓家里。
焦琏治军严格,丹初则青出于蓝,制订了更为细致、严格的军规。
譬如,官兵借宿民房,规定每伍合住一院,不许分开居住,士兵犯法,首罪伍长,全伍连坐;官兵严禁入住主卧,严禁调戏妇女;与百姓同桌吃饭,不得坐主位;吃饭取用军粮,严禁向百姓索取……
左协第一次独立行动,丹初不放心,安步当车,在镇上巡视。
令人惊奇的是,知州韦时中调度有方,新圩的百姓非常配合,服从知州安排,圩内秩序井然。
这位四十多岁的知州,管的虽是偏僻小县,却也算治理有方,百姓咸服。韦时中跟在丹初身后不卑不亢,老百姓见到他,多笑脸相迎。
有意思。
丹初很好奇,问他:“看老兄的模样,似乎不是正途出身?”
韦时中并无愧色,对道:“韦某是吏员出身,历次考核优绩,历任仓大使、税课局大使、巡检、主薄、县丞、知县,直至永安州知州。”
丹初笑道:“老兄倒也不容易,从微末小吏做起,升任官员,从不入流品的仓大使,一直升到正七品的知州大老爷,想来真不容易。”
“大帅笑话了,韦某不过是谨守本分,爱护百姓而已。”
官吏官吏,古时分得并不分明。科举盛行以后,官场特重科甲正途。官是官,吏是吏,两者泾渭分明。
明初,太祖朱元璋严惩元末弊政,严明地方吏治,重视州县亲民官的选拔。当时科甲出身的官员不多,常有吏员升任一二品大员。
中期以后,明廷选官重视科举,官场重京官、轻外官,导致州县官地位极剧下降。新科进士耻于担任知县、知州,州官、县官多为举贡、吏员出身。
尤其是偏僻穷远的州县,常由吏员升转。按吏部规定,吏员出身的官员,最多只能升到正七品。知县恰是正七品,吏员升任知县,已到职业天花板,升迁无望,往往大肆贪污,或者无心政事。
南渡以来,名器渐滥,用人不拘出身。即便是草野之身,若是因缘际会,亦足以出任一二品大员。韦时中也得以突破正七品的限制,升任从五品的永安州知州。
这韦时中看似精明强干,却安于现状,在州县干得很起劲,也很受百姓爱戴。
大概,他已经看破时局,无意进取,只想保住眼下的?位。
丹初又问:“老兄哪里人?”
“贵州黎平人。”
“哦,原来是何督师的同乡。”丹初恍然大悟,或许,这韦时中正是何腾蛟提拔的人呢。
明朝官员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不得在本省任职。但古时交通不便,遇到丁忧等事,往往缓不济急。为此,官员异地任职,一般到临省任职。
韦时中正色说道:“韦某虽与督师是同乡,却并未受过督师的恩惠。之所以能迁任永安知州,实因考绩优异,按例升迁而已。”
州官是亲民官,也是明朝基层官员。明朝自太祖起,就内重外轻,地方州县自主权小,基层政权僵滞。到后期起,地方吏治、财政更加恶化,州县失序,积重难返。
丹初这次来永安州,正好可以深入了解基层弊政,思考救时之策。
但凡官吏,官员皆为异地转任,耻于学习业务。真正的基层政务繁琐冗杂,都由本地吏员担任。
这位韦时中既做过州县掌印官,又是吏员出身,似乎可以充任帮手。
丹初点点头,问道:“那么,老兄很熟悉州县政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