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爷孙隔辈亲(1 / 2)

承明之治 嘟嘟嘟233 1806 字 6个月前

李承乾走后,李二和长孙皇后却是一肚子疑惑。

“二哥,臣妾总感觉高明有些不一样了。”

李二看着手里的扳指,左手摩挲着质感光滑舒适的扳指,又仔细观望了一下。

“嗯...确实,高明的确不一样了。这东西,高明说他尚且用不着,朕用着合适。换言之,眼下朕是皇帝,他还不是。今日之事,的确超乎你我想象了。或许,天佑大唐吧,送来了高明。”

翌日,李承乾被唤醒,因为他的其余兄弟们都来看望他了。在皇家,你身为皇室子弟,其余兄弟姐妹有什么大小事,你都要有一个态度和表示,演一出家庭和睦的景象,给皇帝看。当然,不能说全部都是演戏,但至少大部分都是演戏罢了。例如雍正和他的十三弟,那关系真的是现代的兄弟都不一定能够比,和睦亲近的离谱!

李承乾居所,李恪、李泰、李佑三位皇子,纷纷来此看望李承乾。头一天轮不到他们,因为李承乾住在东宫,他们住在宫外的王府。同时,按照礼节他们也应该隔一天来,三人同一天来也侧面的表现了三人与李承乾关系的冷淡。

李恪是杨妃所生,和李愔是同母弟。杨妃就是李二的弟媳,本来李恪还有一个大哥的,但是过继给了楚哀王李智云,还早夭了。武德八年,改封汉中郡王。

李泰的话想必不少知道点唐朝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这位就是李承乾的同母弟,将来的魏王。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着《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

李佑的话可能不少人没啥印象,他的母亲是阴妃,出身贵族集团,没错,陇西那边的。武德八年,封为宜阳王。玄武门之变后,封为楚王。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长孙皇后诞下的子女平均水平比较高,这也不是啥秘密,长子和次子资质最佳,不过很可惜,都死绝了。

杨妃诞下的李恪,对比李承乾和李泰的话,差了不少,对比其余李二的儿子,这三个算是优质的了。可惜,李恪没有继承大统的命,最后也死了。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李二诸子,优者必夭!好的成为了教育方法的磨刀石,亦或者压根不在李二的考虑范围内,死两个优秀的养大了资质一般的李治。然后武周上位,李家子弟被屠戮,后世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母慈子孝等等,‘佳话’不断。

李二的儿子里造反的也不少,这里就不例举了,也难怪有唐朝皇帝,竞聘上岗的传言。认为我在抹黑李二的,大可直接拿李二和朱棣比一比就知道了,我只是就事论事罢了。李二的功绩作者也认可,但是吧,功绩是功绩,槽点是槽点。

“臣弟等拜见太子皇兄!”

李承乾点了点头:“嗯,都坐吧。”

“昨日便听闻皇兄落水之事,又听闻昨日傍晚才苏醒,我等也唯有今日才有机会入宫看望皇兄。皇兄保重贵体才是,自古便有千金之子戒垂堂之说,还望皇兄珍重。”

率先开口的自然是李泰,李泰和李承乾是同母弟。其次,李恪身为现任老二,身上的血统有些敏感和尴尬,所以他不率先开口,也的确合乎常理,也不存在李泰逾越的说法。

“嗯,有劳诸位弟弟挂怀了。”

寒暄过后,三人也就打道回府了。不然,还留下吃饭不成?不存在的。这类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合适,显得过于敷衍,但在李二和他们眼里,这已经很够意思了。

李承乾下午没做什么,就是在东宫转悠了一圈,熟悉这个地方罢了。下午时分,李承乾让人准备了一坛烈酒,朝着太极宫去了。

太极宫内,老李渊终日酩酊大醉,声色犬马,殿内尽是他的妃子亦或者年轻漂亮的宫女等,寻欢作乐麻痹自我。

“陛下,太子殿...中山王来了,说是来看望您。”

老李渊在那龙椅上,睁开了沧桑的双眼:“...让他进来吧。”

不久,李承乾来了。李承乾看到了殿内的一切,糜烂不堪,这就是李承乾的第一印象。随即,李承乾阔步上前,穿过一众宫女和妃子,来到御阶之下。

“爷爷,孙儿来看您了。”

没有敬语,乃至称呼自称,都如平民百姓家中一般。也没有说什么客套的话,而这反倒让上位的李渊心情好了许多。

‘是啊...这一切都是他做的,和我的这个孙子有什么关系?他也和朕一样,稀里糊涂的走到了今天。’

“来了,就坐吧。”

“爷爷,孙儿给您带了一坛烈酒,望爷爷莫要嫌弃才是。”

“你若单纯因为咱们爷孙而来,带与不带任何东西,朕都高兴。”

李承乾笑了笑:“爷爷这么说,孙儿也安心了。”

“你年纪尚小,也不沾酒,便坐下吃吃看看便是。”

“是,孙儿就不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