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引蛇出洞(1 / 2)

奉天殿。

一众文武大臣在殿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他们昨天打听到一个消息:今天早朝,皇帝要宣布一件大事。

如今,他们还没见到皇帝前来上早朝,都在猜测和议论皇帝即将宣布的大事。

朱棣登基才两年,要说大事,那可真不少。

杀奸臣,杀得人人自危。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惨遭灭门,被株连的人数将近万人。

登基那段,众臣对朱棣都有一种恐惧,仿佛看到了晚年朱元璋的影子。

好在朱棣没有继续扩大杀戮,反而大封功臣。

归附朱棣的旧臣都有保全了性命,茹瑺、李景隆、谷王朱橞等人还得到了封赏。

朱棣当皇帝真的与皇帝朱允炆大不一样,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对此深信不疑。

朱允炆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削藩,而朱棣则恢复了诸王的爵位与封地。

能被皇帝称得上大事的,迁都北平,实行两都制,这算一件。

废除太祖的禁海令,开海禁,这算另一件大事。

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棣命解缙等人编撰的大型类书《文献大成》……

“解大学士,是不是你们编撰的书已经完成了?”有官员询问解缙,“陛下要宣布的大事,会不会是这件事?”

解缙微微一笑:“不瞒诸位大人,《文献大成》确实已经修完。不过,陛下要宣布的未必是这件事。”

“除了这件事,最近还有什么大事?”

有官员道:“说不定是浙西疏浚的事,我听说,户部的夏尚书在浙西治水卓有成效。”

“多别瞎猜了,等会就知道。”

“辅国公与道衍大师来了,大家快站好,陛下应该也快到了。”

有一名眼尖的大臣发现郑海与道衍走进来,立即提醒众人。

众臣纷纷站回各自的位置。

果不其然,太监跟着就喝唱着,宣布皇帝驾到。

朱棣龙行虎步,走上大殿,在龙椅上坐下。

“朕,今天宣布要一件事——”

众臣洗耳恭听,都静静地听着。

朱棣扫了一眼众臣,大声道:“朕决定,要派使者下西洋,访遍海外诸国。”

户部尚书夏原吉出列,禀告道:“陛下,据臣所知,陛下去年已经派了三批使者下南洋。如今,为何又要下西洋?”

“去年,朕是叫他们去探路,朕要派大规模的船队回访诸国。众爱卿,觉得如何?”

朱棣说完,叫众臣议一下。

霎时,朝堂上一阵喧闹,众臣低声议论着。

“陛下,南洋诸国远居海外,西洋诸国更是路途遥远,”夏原吉代表户部首先发表意见,“臣以为,派大规模船队出海访问,花费巨大,而所得甚少。陛下,还是派遣数人前去为好。”

朱棣看向道衍和尚:“少师,你有何看法?”

道衍和尚身上有多个头衔。他是僧录司的最高官左善世,同时是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朱棣如今称道衍都是称“少师”,以示对道衍的尊敬,彰显道衍和尚的地位与众不同。

“贫僧以为,夏尚书的所说有一定的道理。”

众臣不少人纷纷点头,朱棣的一双小眼睛盯着道衍。

“不过,万事有利便有弊,”道衍和尚不急不缓地说道,“海外诸国尚且能不远万里来朝,我天朝上国,岂能不如蕞(zuì)尔小国?”

原先点头的众臣有些不明白了,瞟了瞟道衍,偷偷瞄了瞄皇帝。

道衍一脸深沉,令人无法琢磨。

皇帝更是喜怒不形于色,根本看不出皇帝的态度。

道衍继续说道:“贫僧以为,派船队回访海外诸国,可以彰显大明威仪,镇抚四方,有利诸国安定。”

“陛下,天下新定,如今国库积蓄不多,再派船队出使,必定花费巨大,请陛下三思!”户部尚书夏原吉再次提出反对。

“陛下,臣有事启奏。”礼部的官员站出队列。

“准奏,礼部有什么意见?”朱棣看向礼部的官员。

礼部官员禀告道:“陛下,原安南国国王陈日煃(kuǐ)之弟陈天平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