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郑和及一众护卫乘坐大明使团的船,顺着穆西河,来到施家的码头旁。
岸上,施家的亲友在岸上也敲敲打打,十分热闹。
只不过,他们敲的是竹筒作鼓,声音比铜鼓清脆。
郑海与郑和率领迎亲的队伍,带着一个顶八抬大轿,上了岸。
施家大门口,施家的亲友排成两排,手持短刀与团扇交错成阵。
从两排短刀交错的狭长走道穿行而过,短刀纷纷收起,郑海等人走进施进卿家。
郑海与郑和都不太了解旧港当地的婚俗,就连翻译也是一知半解。
原本他们以为,抬着花轿带上聘礼等各式礼物上门,就能娶走新娘。
结果,直到晚上郑海与郑和等使团人员都不能离开。
施进卿等人燃起篝火,邀请郑海等人载歌载舞。
头一天晚上,郑海硬是连施若绮的影子都没见到。
问了施进卿,这才了解到旧港的婚俗与大明有很大的不同。
男方需要先去女方家里举行婚礼,三天后,新郎才能带着新娘返回男方的家。
第二天,郑海才见到了穿着大明凤冠霞帔的新娘——施若绮。
按照传统,郑海带着各种聘礼,率领迎亲队伍在大街上游行。
游行结束,再次返回施家。
他们发现,施家门口除了向郑海撒稻谷、撒花、撒钱币的长者,还设下了几个关卡。
第一关是武馆,施家请了拳师,要打得过拳师才能过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郑海身边全是官兵,个个功夫了得,很容易就过了武关。
第二关是文官,施若绮的父母负责考核,询问郑海一些问题。
施进卿还与郑海对了几首板顿诗,说是诗,其实类似民间诗歌或情诗。
施进卿自然不会为难郑海,随便问了几句就放郑海过关了。
最后一关,施家的一位妇人带着郑海,来到施若绮的闺房门口。这一关,由新娘出题考核,还是板顿诗对答。
施若绮问:“天上布谷从哪里来?”
郑海回答:“从树上飞到稻田里。”
施若绮又问:“心中喜爱从哪里来?”
郑海回答:“从眼梢传到心坎里。”
这种名为“板顿诗”的诗歌,郑海自然不懂,是施若绮提前给郑海准备的“小抄”。
施若绮的婚礼一连举办了三天,郑海在施进卿家也住了三天。
三天时间里,陈祖义并没有派人袭扰,甚至还派人送来了贺礼。
在施家举办的婚礼结束后,郑海带着施若绮等人登上使团的迎亲船。
这时候,大明的迎亲船已经挂满了施家亲友送上的歌声彩带与花环,被装点成一艘彩船。
女方家的婚礼结束,按照旧港人的婚俗,女方的家人派出代表陪同新娘前往男方家贺喜,喝酒。
郑海与施若绮的婚船刚驶离码头,江面上整整齐齐地排着十七只船。
陈祖义出现在为首的一艘船的船头上。
他对着郑海大声喊道:“郑副使,我陈祖义带领众兄弟前来归附大明,随便恭喜郑兄弟迎娶施姑娘!双喜临门,这是陈某的一点心意!”
郑海与施若绮、郑和对视一眼。
“哈哈!多谢陈兄美意!这个礼物别有新意,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