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贾谊受难日(2 / 2)

难道说,天幕啊,你看清楚,我写的是《过秦论》,知道什么是“过”吗,是过失的意思、我要论的是秦朝的过失,不是秦始皇的夸夸群。

但后世人能不知道这回事吗?就是虞美人自己不知道,也不可能所有人都不知道,都看不懂。

但虞美人说的啥,是后世人,划重点,很多人,都因为他的过秦论被秦始皇吸引。

这合理吗?这不合理!

这文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最后,“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吗?

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他想表达的是秦朝的暴政,后世人到底会不会做阅读理解。

感受到四面八方隐晦而又诡异的视线,贾谊真想原地摆烂。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跟贾谊有同样的心情,此刻更多的人都被虞美人的话带着走,在脑海中勾画着七位明君站在一起,其中一个还是千古一帝的场景。

这事不能脑补,一脑补就忍不住惊起哇声一片,这怎么能让人不激动呢。

……

一不注意又误伤了一人,虞美人却浑然不知(划掉),继续激情解说。

[秦孝公变法,秦惠文王改“公”称“王”、合纵连横,秦武王天生神力、攻略西南, 设立黔中郡,秦昭襄王战国大魔王,在位时间不可谓不长。

最重要的是,他也是战国时期除了秦王嬴政和秦孝公之外、秦国最出名的一任秦王。

别问,问就是他在位时间做的事情可真的不少。

你们根本无法想象他到底做过什么。

比如我们都学过一个成语,叫完璧归赵,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是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故事是这样的,赵国有一块和氏壁,让秦王非常喜欢,写信表示,要以十五城换宝玉。

赵国心动吗,当然是心动的,于是他们很快付诸行动。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秦国很强,让赵国有所顾忌,不敢招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赵国就派蔺相如持璧赴秦,秦王拿到宝璧后,却闭口不提偿城之事,反而将玉传给后宫妻妾欣赏,主打的就一个空手套白狼。

当然蔺相如也不简单,一通拉拉扯扯,最后玉的归处看成语就知道了。

这件事后不久,赢稷又约赵国在渑池会盟,席间,稷让赵何奏琴瑟一曲。

却又召来秦国御史记载,秦国在记载中故意用一个“令”字,这字的意思懂的都懂,表现了上对下的指使,算是公开践踏赵国的尊严。

这秦王是谁,相信大家心里也有数,必定是秦昭襄王赢稷。

赢稷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么一个绝对的强者,有着依仗国家的强盛横行无忌,盛气凌人的资本。

他也常以和好名义欺骗敲诈勒索其他国家,公然欺凌列国,侮辱与国当事人更是不少见。

但我们还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