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一个雁门就已经能够养活大半个大秦,其次就是肉类,草原上有牛一千万头,羊六千万头,猪三百万头,区区一百万人口,根本就没达到雁门的极限。”韩信说道:“还有土豆、红薯等新式农作物,目前已经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耕种。”
韩信看了眼蒋闾:“不要用过去的思想去思考孟锋的治下疆域,你能想的到的问题,他都想的到,而你想不到的,他也想的到。”
赵柯、蒋闾等人看过了辽城的繁华,却怎么也想不出,韩信口中比辽城更繁华的雁门是什么样的。
“孟锋治下之地的税收多少?”
“总数多少不知道,不过几年辽东郡的商税大概在两千万贯。”
“单单一个辽东郡就收了两千万贯?辽东郡才两百万人吧?如此说来,每个人都要支付十贯的税收?如此高额的税收,百姓如何生活?”
“我们这没有农税,只收商税。”
“不收农税?那怎么行?”
“为什么不行?”韩信不以为然的说道:“农民在地里种多少,都是他们自己的,可是如果他们把粮食拿来卖钱,那就需要收税,并且他们的粮食只能卖给朝廷,所以我们这里没有粮商,所有的粮食都是朝廷的专营店。”
“这岂不是与民争利?”
“为何是与民争利?”韩信看着蒋闾:“朝廷负责收购与专营,同样调控着粮食的价格,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在灾年的时候,略微提高收购价格,降低出售价格,而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农民买不起粮,吃不饱饭的情况发生,绝大多数的风险都由国家来承担,并且粮食专营也能确保粮食的贪腐,试想一个负责管理粮食的官员,他即便是用种种手段贪墨了大量的粮食,可是却没地方卖,他自己一家人也吃不完那么多的粮食,他也就不会去贪墨粮食。”
一众对秦律有所研究的公子都露出震惊之色。
可是仔细一想,这个办法确实是有好处的。
“那国库可能坚持的了这么庞大的收粮?当然可以,事实上还有盈余,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粮食的运输,这就相当于给整个国家的农民保底,最差也不会再出现农民起义的事情发生,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有人造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收农税,整个国家的税收都压在商人的身上,商人承受的了?”
“这就要讲到阶梯式的商税模式,年收入达不到十贯钱的不收税,绝大多数的商人其实也就是这种小商贩,他们的税收没什么意义,赚点小钱养家糊口,十贯到二十贯的就要缴纳3%的税收,二十到五十贯则收取5%的税收,五十到一百贯收10%税收……一千贯以上则收取60%税收,如大秦如今的税率是66%,不管收入多少,不管盈亏,这样反而不利于商业发展,中小型商人需要扶持,巨富豪商则需要约束与控制。”
蒋闾已经震惊的合不拢嘴,即便仔细的思考这其中的利弊,一时半刻居然想不出来。
孟野采用的是国家调控经济的形式,类似于90年代国内的政策。
如果把所有的经济都交给市场来决定,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政府如果不负责调控,那么商人就会自己偷偷的控制某些价格。
所谓的市场规律,说是没有任何一方对一件商品进行控制,这件商品会因为市场规律而回归它本来的价值。
可是这里的市场规律只是在最理想状态下。
因为人是复杂的,所有对这件商品有想法的人,总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这件商品的价值出现波动。
韩信先是将一众公子公主送去酒店,而后带着赵柯、蒋闾以及赢高去了自己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