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宝贵的事物,就越是要小心的爱护,这是人之常情。
在魈的心中,身怀业障,擅长杀戮的自己,是不祥的,是污秽的。
而若灵只是个刚诞生没多久的孩子。
她纯净,善良。
若灵对他越好,散发出的光芒越亮,魈就越是不愿与她接触。
因为他不愿意让自己的业障污染了孩童纯净的心。
若灵是他的晚辈,就像是一个无瑕的宝玉,他想要远离她,保护她。
毕竟,她喊他一声魈叔,还大老远跑来关心他的身体...
她真的把他当做家人去尊敬。
那他又怎么能去污染这个孩子。
当然,魈之所以躲着若灵,和他冷淡疏远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若灵学过一点心理学,她所知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有两种。
一种是因果论,一种是目的论。
什么是因果论,什么是目的论?
打个比方,一个长期受到霸凌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想出门,整日在家。
那么,过往遭受到霸凌的经历便是【因】,而现在性格内向,不想出门,就是【果】。
因为以前遭到了霸凌,导致他胆小内向,不想出门,这就是当前比较被主流接受的【因果论】。
如果以因果论来解释魈的行为,那么就可以说,他是因为从前的经历,导致了他现在性格冷漠,不愿与人接触。
但因果论也有弊端,它认为,当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过去的经历。
而过去无法被改变,所以现在的你也很难再改变。
而目的论,则与因果论完全相反。
目的论有个很经典的例子叫【18度的井水】。
井里的水无论何时都是18度,但夏天喝井水,会觉得清凉,冬天喝却会觉得寒冷。
水还是那个水,不同的季节喝,却是不一样的感受。
经历也是如此,经历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赋予经历什么样的意义。
同样是遭受欺凌与孤立,十年后,有的人仍旧抑郁寡欢,难以释怀。
而有的人,却是哑然一笑,因为这段被欺凌的经历,让他早早的就学会了与孤独对抗。
因为吃过苦,才会珍惜糖的甜。
因为那段被欺凌的经历,当他在遇到真挚的友谊后,才会觉得如此幸福与甜美。
说回原来的话题,什么是目的论?
还是拿被霸凌的小孩举例。
因果论认为,被霸凌的孩子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导致了现在的内心。
但目的论则认为,这个孩子的目的,就是不想与人接触,所以才以内向作为借口。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这个孩子,他其实内心是渴望得到关爱,渴望得到友谊的。
但是,他害怕自己再被他人伤害,害怕自己付出了真心却得不到回应。
所以,他以从前的经历,为自己编织了一个【遭受霸凌的内向孩子】的身份。
他的【目的】是不使自己再受到霸凌。
而有了这个【遭受霸凌的内向孩子】的身份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自己封闭起来。
这样,他就不会再与人接触,就不会再受到霸凌,不会再害怕遭到背叛。
诚然,封闭自己很痛苦,但相比于有可能再度遭受伤害,还是封闭自己更好。
这个孩子想要改变,但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对他而言,虽然当下很痛苦,但相比于未知的未来,还是维持现状容易一些。
如果以目的论来看待魈的话,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魈这个角色的行为。
魈在从前也是有不少伙伴的,小夜叉铜雀是他的朋友。
浮舍、伐难、弥怒、应达,四位仙众夜叉,更是与他情同兄弟姐妹,是他的家人。
魈曾经也有值得托付的亲友,他也曾有过安心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