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笼罩着种花家的都城,赵阳却仍徘徊在研究所的窗前,凝视着头顶那片闪烁的星空。
他知道,要真正巩固住近来的一系列胜利,就必须趁热打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阳对于太空探索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
在他的前世,人类正是凭借着发射卫星的技术,从而掌控了太空制高点,巩固了国力,成就了辉煌的航天事业。
"如果我们能尽快成功发射一颗人造卫星,那将为国家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赵阳喃喃自语,心中渐渐有了决断。
于是,他立刻拿出笔和纸,开始列出了卫星研制的材料清单。
凭借所学,赵阳对每一项材料的规格、数量都作了详细标注。
从大块的钛合金球体,到微小的电子元件,无一遗漏。
第二天一大早,赵阳便火速找到赵部长,将材料清单双手递了过去。
看着赵部长瞠目结舌的表情,赵阳不由会心一笑。
他知道,这份清单之中列出的材料可都是当时稀世珍贵的东西,怕是给部长吓了一大跳。
"赵阳啊,你这是要做什么?竟然需要这么多珍稀物资?"赵部长擦了把冷汗,难掩内心的震惊。
赵阳嘻嘻一笑,眼睛里闪过一丝神采:"到时候您就知道啦部长,这可关乎我们国家的大计。"
见赵阳如此神秘兮兮,赵部长也只能作罢。
毕竟对赵阳的才能有着绝对的信心,深知这家伙不会做什么无谓之事。
"好吧好吧,你说了算。我这就去给你准备这些材料,就当是为国家作贡献了。"
就这样,在赵部长的全力支持下,各式各样的珍稀材料很快便被运往了研究所,堆积如山。
有了这些基础物资的保障,赵阳也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间。
收拾妥当之后,赵阳立刻投入到了卫星设计的工作中,他打算研制一颗性能尽可能先进的卫星。
首先是卫星的外形尺寸。
赵阳决定采用球体设计,主体直径约1.5米左右,体积虽小,但设计上富有裕度,可按需扩展新的功能。
接下来是材料选择的问题。
经过反复斟酌,赵阳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钛合金上。
这种金属不但重量轻、强度高,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能力,非常适合在太空环境中长期服役。
"这钛合金球体,大约需要200公斤的材料就够了。做成半球体式的两段结构,装配起来也更加方便。"赵阳一边在设计稿上书写着尺寸参数,一边喃喃自语道。
在能源问题上,他决定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硅电池板和镍氢电池组合。
虽然发电效率和电量储存都远逊于后世技术,但对于一颗初代卫星来说,已经非常出色了。
"给它配置10平方米的硅电池阵列吧,搭配300安时的电池组,应该可以支撑正常运行一年左右。"赵阳沉吟片刻,在备注栏里写下这串数字。
最后,他开始挑选卫星的科研设备。
看着清单上密密麻麻的一长串条目,赵阳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个70年代的产物,单一而简朴的配备似乎难以令人满意。
"不行,得让这个小家伙多些本事。"赵阳摇了摇头,决定在设备配置上多作文章。
于是,除了电视相机、红外线扫描仪这些常规设备外,赵阳还在清单上添加了其他先进设备:雷达高度计、磁强计、质子电量计……一项项听起来甚是陌生的配备,都出现在了设计图纸上。
就这样,在赵阳的精心设计下,一颗集成度极高的"种花一号"渐渐成型。
它的体积并不大,却集合了遥感、测量、探测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实力强横恐怖。
设计方案一旦确定,赵阳便立刻开始了分级制造。他将一些相对简单的部件分拨给三机部,自己则着手研制各种关键部件。
首先是卫星外壳。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可得先把钛合金做成球状壳体,再对其进行焊接与机加工打孔。
赵阳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三机部,只不过将焊接工艺的参数严格控制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记住了,焊缝处一定要做到满焊,否则就会影响气密性。同时,焊渣也要处理彻底,否则残留在里面影响使用寿命。"赵阳一字不漏地叮嘱着身边的工人。
接下来是电池组和供电系统的制造。
这些设备虽然体积不大,关键却在于能量密度和效率。
为此,赵阳特意引进了一些新型正极材料,并反复优化充放电循环,确保电池性能最大化发挥。
"这个镍氢电池系统可是我的得意之作,虽然电量不算大,但循环寿命将超过2万次,足够支撑卫星服役10年了。"赵阳轻轻拍了拍电池组,眼神里满是自豪。
而对于测控和数据传输系统,赵阳更是全程亲力亲为。他首先针对太空环境,优化了收发机电路的抗辐射能力,确保工作的可靠性。
接着又专门设计了一款中继射频头,通过无线中继和存储转发的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地面。
虽然传输率只有100kbps左右,但已经是当时最高水平了。
最难啃的是雷达和光学成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