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老朱震惊!几百万石的赃案!晋商幕(1 / 2)

第122章 老朱震惊!几百万石的赃案!晋商幕后主使?彻查!

紫禁城。

宣政殿。

朱元璋皱眉批阅着奏章。

眉心舒展开了一些。

微微一笑道:“太子,今年财政总算没那么吃紧了!咱算是松了口气!呵呵.”

朱标闻言也是一笑,道:“幸赖十弟出力,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朱元璋点点头,满脸喜色道:“这小子!平日里荒唐归荒唐,但他做下的事却从来没有不靠谱的!

这天底下怎么就没有完美的人呢?

若是他像你一样踏实稳重,做事情又那般能力强.”

朱标脸色一苦。

那还要我这个太子干什么?

忽然,陈老太监凑近道:“陛下,鲁王殿下在宫门外等候,说要求见陛下。”

朱元璋愣了愣,笑道:

“鲁王?咱刚提到他,这小子就自己上门了?快宣!”

很快。

朱檀便见到了朱元璋,同样不出意外,他也看到了那个长期观政学习的大哥。

朱檀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父子俩一天到晚绑在一起,感情能不好么!

也难怪其他人从来都没有什么争储之心了。

哪怕是后来发动靖难的朱老四,此时也老实的很,从来没有什么异心。

朱檀与二人见过礼后。

朱元璋笑问道:“怎么,你那恒中书院建成了?就算建成了,也还没请先生吧?哪儿来的功夫来咱这里闲聊!

莫不是想从国子监借人?

那可不行!

且不说那些文官愿不愿意,咱要是答应了,这屁股不就坐歪了?

请先生,你得自己想办法!

反正你有的是银子,那些读书人不是天天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

现在这黄金屋就在他们眼前,应该没几个人能挡得住诱惑吧?”

朱檀愣了愣。

随后有些不爽了!

自己的恒中书院并没有刻意隐瞒,老朱知道名字也就罢了。

他怎么连书院做到哪一步的进度都知道!

天天偷窥自己有意思吗?

他忍不住道:“父皇!你能不能让锦衣卫改改这偷窥的毛病啊?我这恒中书院刚刚弄个大概,您这里就知道了!

儿臣感觉自己一点隐私都没有!”

朱元璋干笑一声,道:“锦衣卫监察天下,这是他们的份内之事!”

朱檀理直气壮道:“那锦衣卫应该防小人不防君子!儿臣可是实打实的君子.”

朱元璋哼道:“你是屁的君子!

再说,咱也不是防着你,只是关心罢了,不要不识好人心!

天下做父母的,哪有不关注儿女想什么做什么的!”

朱檀理直气壮道:“儿臣以为,这是对儿臣的不信任.”

朱元璋像赶苍蝇似的,不耐烦地摆手道:“有正事儿就说!

没正事儿先退下!

别耽误咱的时间,咱可不想总熬夜处理奏章!”

除了不想熬夜之外,老朱还有别的心思。

现在刚生了22个儿子。

天下那么大,还得多生儿子镇守啊.

自己刚57,正当盛年,平日里有时间还是要多多努力耕耘的

今晚本就有安排,可不想被朱檀这小子搅了。

朱檀听到老朱有些不耐烦,立刻神色一正,道:“回父皇!

确实有事!而且是大事!”

朱元璋有些意外。

他没想到现在有什么大事会惊动朱檀,特意跑来找自己,负手严肃问道:“什么大事?”

朱檀道:“儿臣手头有一份线索,直指当今户部代理尚书、左侍郎郭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数额特别巨大!”

朱元璋闻言,整个人都愣住了,忍不住失声道:“此事当真?你是哪里得到的消息?”

朱檀道:“儿臣以为,这消息应该是可靠的!

记载十分详实!”

朱元璋皱眉道:“怪了!这消息连朝廷都不知道,反而先传到你一个藩王手里了,说说,怎么得来的!”

朱檀道:“回父皇,是一些被抄家的晋商送来的账簿!”

朱元璋冷冷道:“莫非是他们勾结郭桓做下了这些事,现在想要举报郭桓立功,减轻罪责?”

朱檀点点头,道:“他们是有这个意图!

不过并非是他们串通郭桓做下的这些不法之事。

而是他们去找了一个叫吴清臣的盐商。

那个盐商给他们出的主意,便是将这个账簿交给他们,再让他们找到儿臣,希望借儿臣之手饶过他们,最好退回些资财!”

“吴清臣?”

朱元璋听到这个名字,忍不住有些惊讶,声音都高了几度。

“既然是他,他现在在哪里?你可有去找?”

朱檀愣了愣。

听父皇的语气,似乎跟这吴清臣相识啊。

朱檀回道:“儿臣一得知这个消息,便命人去捉拿那吴清臣了!只不过在他那吴府扑了个空,里面已经没有人住了。不过儿臣,听属下人回禀,那吴府似乎是刚被放弃没多久。

院内尚未生出杂草,甚至家具上面的灰尘也没有多少。”

朱元璋点点头。

“那便没错了,想来他走的时候便埋下了这步棋!这账簿应该是真的!哼!好一个吴清臣!草灰蛇线,老谋深算!咱倒是小瞧他了!”

朱檀听的好奇,忍不住问道:“父皇,这吴清臣到底是什么来头?连父皇都认识?”

不远处。

太子朱标也露出了好奇的脸色,忍不住身子前倾,想要听一听。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也没什么!

这吴清臣是当年晋商的前代领袖,跟你如今斗的晋商是一伙人!

只不过,他可比那些不成气的家伙老谋深算的多!

当年便是咱对他也多有提防。

不过,提防归提防,他当年对大明算是有功的,咱也曾赐给过他一张丹书铁券!”

朱檀听到这里也明白了个大概。

心中暗暗震撼!

这吴清臣,听朱元璋的话只是个商人!

竟然能够获得丹书铁券,当年的功劳必然不简单。

估计老朱也是感觉发给商人丹书铁券这件事,并不符合自己重农抑商的国策,所以也没有大肆宣扬吧。

不过这个吴清臣也是个人物。

得了丹书铁券竟然那么低调。

也难怪能以商贾之身,可以对大明开国有功!

事后却深藏功与名,简直是老硬币的典范!

跟他的同行沈万三比起来,可实在是强了无数倍。

看看沈万三,又是帮大明朝修筑南城墙,又是跟老朱说自己可以一人一两银子,帮他犒赏百万大军。

如此高调,他不挨收拾,谁挨收拾。

不过听着老朱提起此人,语带含糊,朱檀也大概明白,估计对这吴清臣,老朱估计也有愧。

没准,随时做着卸磨杀驴的打算。

这也正常。

老朱得了天下后,很少有他对其无愧的功臣.

不管对谁,多多少少都会提防,卸磨杀驴更是开国皇帝的基操罢了。

看看刘邦,不但杀,还杀的那么高调,带着大军全国巡游,把那些自己封下的诸侯一一斩杀。

想到这里,朱檀对这吴清臣更加佩服。

被老朱盯上的“驴”,竟然还能偷偷溜掉,反手爆出这般惊天大案,想必这么多年,一定没少布局!

如此人物,竟然只是个商贾

朱檀再转念一想。

心中竟然隐隐猜测到一个可能性!

随后忍不住在心中质疑!

不会吧?

按照史书记载,当年郭桓案振动全国,牵连极广!

不但将六部的贪官污吏一扫而空,地方三司,乃至州府县衙,也是为之一空!

简直凶残到了极点!

而朱元璋当时的逻辑也极为简单。

郭桓能在全国勾结那么多官员贪污腐败,那就一直追查下去!

只要有罪就要拿下!

该杀的杀,该免的免,该抄家的抄家!

同时,老朱的逻辑也是十分强大的。

你郭桓不是伙同地方官员盗卖粮库粮食么?

那好!

卖给谁了,继续追下去!

谁敢买,也是一样被抄家下狱甚至砍头的下场!

最终,从官到民,全国上下,无数富户也惨遭连累。

如果这件事情办案十分精准,将恶人都惩治了也就罢了。

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怎么可能做到精准无误?

反而是受牵连的无辜者居多!

无论官员还是富户,应该都是如此。

最终,甚至惹得举国哗然,最终逼得朱元璋,甚至不得不将案件的主审官吴庸斩首,以平息众人怒火!

朱檀毫不怀疑,这场大案兴起的时候,会在全国造成怎样的动荡局面。

而这,也让朱檀心中总感觉,这场反贪追赃的扩大化,是有人有意为之!

而其目的,正是为了搞乱大明朝廷!

一开始。

朱檀以为,就是这个吴庸其心可诛。

所以最终,朱元璋也诛杀了他。

但现在,朱檀脑中的线索,反而将幕后黑手指向了吴清臣!

甚至朱檀几乎可以肯定,郭桓案的背后,一定有吴清臣操纵!

吴庸搞不好,就是他的提线木偶。

逻辑也不难推断,老朱想要将吴清臣卸磨杀驴。

这吴清臣一为自保,二为复仇。

自然要反击。

一个能让朱元璋如此忌惮的商人,想必布局也是十分可怕的。

没看那些傻乎乎摆在明面上的晋商,都能在朝中拉出十几位官员弹劾自己。

吴清臣这种积年老硬币,只能布局更加深远,势力更加庞大!

如果吴清臣是幕后主使的话,那当时被处死的案件主审官吴庸,乃至于相关的办案人员一定是有嫌疑的。

朱檀想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掌握主动权,盯紧相关办案者,最终揪出幕后主使,将这罪大恶极的吴清臣明正典刑!

另一边,朱元璋忽然问道:“郭桓的问题有多严重?”

朱檀满脸严肃地递给了朱元璋那个账簿。

朱元璋接过账簿,只是看了数眼。

表情瞬间狰狞起来!

随后怒骂道:“死罪!死罪!这郭桓实在是死罪!

胆大妄为,乃至于此!”

朱标望见朱元璋如此激动,忍不住劝道:“父皇息怒!”

朱元璋冷哼一声。

“息怒?咱怎么息怒?这些该死的蛀虫!

他们快把咱的大明盗空了!

咱还在这里沾沾自喜,户部无忧呢!

转眼间就出了这么大的事!

他们竟然敢设计贪墨几百万石粮食!几百万贯宝钞!

数额之大,耸人听闻!

这郭桓简直丧心病狂!

咱要彻查!亲自查!

查个清清楚楚才行!”

朱檀看着朱元璋如此暴怒,忍不住摇摇头。

老朱的脾气还是这么暴啊.

可是,现在自己必须劝阻他的。

起码先冷静冷静。

“父皇!依儿臣看,这郭桓案虽然触目惊心,必须彻查严查!

但也须得小心有小人暗中作祟!

譬如这个吴清臣!

他就十分可疑!

他没事举报郭桓做什么?儿臣感觉,这件事对他并无好处!

他将这件事告发,背后可能藏着恶意!

办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小心中计。”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朱檀,心中微微一动。

檀儿看起来,越来越有辅政亲王的模样了!

朱元璋随后有了一个想法。

他看向朱檀,道:“原本你要跟宋讷他们打赌科举考试的事情,咱是不打算耽误你的。

但是这件事,算是你检举揭发的,咱打算命你做主审官,再安排几名副官辅佐,你可愿意?”

朱檀还没反应过来。

站在一旁的朱标听到朱元璋的话,忍不住愣了愣。

藩王入朝理政?

这可还是头一次!

上一次其实朱檀已经算是做的有些僭越了,毕竟科举考试跟藩王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他却提出意见并且坚持要改。

事实上,藩王的权力,正常来说,都是被严格限制在藩地之上的。

甚至藩地上,也未必说了算。

譬如朱棣的北平城,就一直是徐达在坐镇。

北平的军事管辖权,十七个卫所的掌控权,基本都在魏国公徐达手里。

藩王如晋王、燕王,基本都是出征的时候,才能统帅大军,有一些权力。

但是这一次,事情就有些不太简单了。

如朱檀一样,直接坐镇中枢主持政务,带人查办案件,绝对是极为特殊的情况!

朱标忍不住感叹。

十弟在父皇心目中的位置,果然不一样!

接下来,还不知父皇如何安排.

总不会.

朱标想了想,随后摇摇头。

父皇绝不会做那种事,应该还是特事特办吧!

朱檀听到朱元璋的提议,没有推脱,反而朗声道:“儿臣愿意!”

原本他还想着自己在暗中查办,没想到老朱竟然给了他案件主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