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老朱要迁都!(2 / 2)

“是的,迁都。”朱元璋肯定地说道,“朕已经想过了,这应天府虽然繁华,但地势低洼、水患频仍,实在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当另选一处地势高亢、水土丰茂之地作为新的国都。”

朱标听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父皇的决定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迁都之事确实太大,需要慎重考虑。他想了想,说道:“父皇的想法固然有道理,但迁都之事非同小可,还需从长计议。儿臣认为,我们可以先派人四处勘察地形、了解风土人情,再作定夺。”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他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迁都之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那就依你所言,先派人去勘察地形吧。”说着,他又补充道,“此事关系重大,你需亲自挑选合适的人选前往。”

朱元璋接着说道:“关于迁都的地点,朕心中已有几个选项,北平、西安、开封、洛阳、凤阳,你觉得哪个地方更为合适?”

朱标没想到父皇会突然问及此事,他事先并未做过多考虑,一时间竟有些愣住。他心中快速权衡,北平地处边疆,虽有利于防御,但太过偏远;西安历史悠久,但地处西北,交通不便;开封、洛阳虽然地处中原,但历史上多次战乱,早已不复往日的繁华。而凤阳,那是他们的故土,且之前已有过修建中都的基础。

犹豫了许久,朱标终于开口:“父皇,儿臣觉得,凤阳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凤阳本就是中都,之前也已经修建了不少都城的宫殿,只是后来因为财政紧张而停工。现在,我们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扩建,应该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财力。”

朱元璋听后,眉头并未舒展。他原本期望朱标能给出更有远见的建议,而不是仅仅基于节省财力的考虑。他心中对朱标的回答略感失望,但并未直接表露出来。

“嗯,你的想法也有道理。”朱元璋淡淡地说道,“但迁都之事,还需考虑更多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意义、经济发展等。凤阳固然有其优势,但也许并非最佳选择。”

朱标听后,心中一紧,知道自己并未完全回答到父皇的心意。他低下头,恭敬地说道:“父皇教训得是,儿臣考虑不周,还请父皇恕罪。”

朱元璋摆了摆手:“罢了,此事需从长计议。你先退下吧,朕再好好想想。”

朱标恭敬地行了一礼,退出了大殿。他知道,自己在这次讨论中并未给父皇留下深刻印象,心中不禁有些懊悔。

朱元璋看着朱标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原本对朱标寄与厚望,希望他能承担起更多国家大事,但这次讨论让他意识到,朱标还需更多历练。

这时,内侍上前禀报:“皇上,鲁王朱檀求见。”

“哦?老十来了?快让他进来。”朱元璋说道。

不一会儿,鲁王朱檀走了进来,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老十啊.你来得正好!”朱元璋说道,“朕正有事要与你商议。关于迁都之事,你有何看法?”

朱檀闻言不禁一愣,迁都?

看着老爹这副满脸渴求的模样,他突然想起来朱元璋在历史上就对应天府作为都城不太满意。

后来更是在洪武25年派太子朱标考察过开封和西安作为都城的可行性。

朱标也是在那个时候在路上不小心染了风寒,最终竟然身体素质不行,没有扛过去,英年早逝。

这才让后来的朱允炆捡了便宜,做了皇帝。

然后被老四朱棣给轻松推翻,彻底改写了大明历史!

朱檀看向朱元璋,忍不住问道:“父皇,你突然问这个问题,孩儿有点不知所措。”

朱元璋摆摆手道:“咱就是觉得应天不适合当都城,想要换个地方,你觉得怎么样?”

朱檀沉思了许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着沉稳与智慧:“父皇,您提及迁都之事,儿臣深感此事重大,需从多方面仔细考量。您想要迁都的原因,是否主要因为应天府地势低洼、水患频发,以及紫禁城的安全隐患?”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正是如此。老十,你能看出这些,说明你对国家大事颇有见地。应天府虽繁华,但地势之弊、水患之忧,让朕日夜难安。而紫禁城的安全,更是关乎皇室与国家的根本。”

朱檀点了点头,神色凝重:“父皇的忧虑,儿臣深感同情。迁都之事,确实刻不容缓。对于迁都的地点,儿臣经过一番思考,认为西安、开封、凤阳和洛阳虽各有优势,但弊端亦不少。”

他顿了一顿,继续详细阐述:“西安,古称长安,历史悠久,易守难攻。然而,自唐以后,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迁,西安的繁华已不复当年。如今,西安地处西北边陲,经济相对落后,粮食产量不足,且远离江南等经济中心。若迁都于此,恐国家经济难以支撑。”

朱元璋听后,微微皱眉,示意朱檀继续。

“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曾为多朝古都。然而,开封紧邻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河水泛滥之灾,历史上屡见不鲜。且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军事上亦存在极大隐患。”朱檀说着,脸上露出担忧之色。

朱元璋叹了口气,显然对开封的弊端也心知肚明。

“洛阳,同样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但洛阳与开封相似,地势一般,不利于军事防御。且洛阳亦位于黄河附近,水患之威胁不容忽视。”朱檀继续分析道。

说到此处,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权衡接下来的话语。然后,他缓缓开口谈及凤阳:“凤阳,作为父皇的故乡,情感价值自然非同一般。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凤阳在经济、地理、军事等方面均不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凤阳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军事上无天然屏障可守,难以抵御外敌入侵。”

朱元璋听着朱檀的分析,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他的远见卓识。尽管朱檀连续否定了四个迁都的候选地点,但他的每一点分析都切中要害,让人不得不信服。

“那么,老十,你心中可有合适的迁都之地?”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朱檀深吸了一口气,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父皇,儿臣认为北平或许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北平?”朱元璋眉头微挑,显然对这个提议颇感兴趣,“你且说说看,为何认为北平适合作为都城?”

朱檀神色肃然地解释道:“北平地处北方边疆要冲,北依燕山山脉之险要地势,南临华北平原之广阔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军事防御外敌入侵,又便于控制和管理北方边疆地区。此外,北平距离江南等经济中心相对较近,便于物资运输和经济交流。江南的富庶可以为北平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而且北平的气候条件也相对较好,四季分明且适宜居住。这对于皇室成员和百官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另外北平作为元朝的大都,已经有着一定的城市建设基础,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扩建,节省时间和财力。”

朱元璋听着朱檀的阐述心中不禁暗自点头,他之前虽然也考虑过北平作为迁都的地点但并没有像朱檀这样深入地分析过其优势,现在看来北平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