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曙光初现(1 / 2)

第二百三十四章:曙光初现

京城的秋天,带着丝丝凉意悄然降临,清晨的微风拂过,街边的树叶沙沙作响,宣告着季节的更替。然而,这渐浓的秋意并未影响傻柱和娄晓娥餐厅的火热生意。店门口,食客们排起的长龙一直蜿蜒到街角,人群中,有穿着时髦的年轻人,一边兴奋地讨论着菜单上的招牌菜,一边不时踮起脚尖张望店内的情况;也有头发花白的老北京,手里提着鸟笼,慢悠悠地站在队伍里,嘴里念叨着还是这家餐厅的味道最正宗,最能勾起老北京的回忆。

这样的红火景象,却像一根刺扎在隔壁街中餐厅老板赵强的心里。赵强的餐厅原本生意也算过得去,但自从傻柱的餐厅火起来后,他店里的客人就越来越少。此刻,他正站在自家餐厅门口,望着傻柱餐厅的热闹场景,脸上满是嫉妒与不甘,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打压对手。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阴狠,不停地在原地踱步,嘴里还时不时嘟囔着:“哼,凭什么他就能这么火,我得想个办法治治他。”

这天中午,正是用餐高峰期,傻柱餐厅里座无虚席,服务员们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在餐桌间穿梭忙碌。突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从门口传来。一位穿着花衬衫的中年男子,满脸通红,一边挥舞着手臂,一边大声叫嚷:“你们这是什么餐厅啊!我居然在饭菜里吃出了虫子,这还让不让人吃了?必须给我个说法,不然我就叫媒体曝光你们,让你们这店开不下去!” 这一喊,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原本热闹有序的餐厅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后厨忙碌的傻柱和娄晓娥听到动静,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跑了出来。傻柱皱着眉头,满脸疑惑,额头上的皱纹都拧成了一个 “川” 字,大声说道:“这不可能啊,我们餐厅一直把食材卫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每一道菜从食材采购、清洗到烹饪,都经过严格把关,怎么会出现这种事?” 娄晓娥则一脸关切地上前,礼貌地微笑着,声音轻柔地询问:“先生,您先别着急,能跟我们详细说说具体是在哪道菜里发现的吗?我们一定会妥善处理的。”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神示意服务员给男子倒杯水,试图安抚他激动的情绪。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开始有人小声议论起来。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撇了撇嘴说:“这家餐厅最近这么火,说不定是店大欺客,卫生方面就放松了。” 旁边一位大妈也附和道:“是啊,人多了就容易乱,看着人多就不把顾客当回事儿了。” 这些话一字一句地钻进傻柱和娄晓娥的耳朵里,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刺痛着他们的心。傻柱心急如焚,他几步上前,仔细查看那盘所谓 “有虫子” 的菜。他盯着那只 “虫子”,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虫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形态也很怪异,根本不像是正常饭菜里会出现的。他心里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这事儿很可能是有人故意捣鬼。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场面愈发混乱的时候,一个眼尖的服务员悄悄凑到傻柱耳边,小声说道:“柱哥,我刚才看到赵强的一个伙计在附近鬼鬼祟祟地转悠,行为特别可疑。” 傻柱心中一凛,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更加确定这是赵强的阴谋。他强压着心头的怒火,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走到男子面前,目光坚定地说:“这位兄弟,我们餐厅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这事儿我们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如果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绝对负责到底,该赔偿赔偿,该道歉道歉。但要是有人故意陷害,我们也不会善罢甘休。”

娄晓娥也在一旁补充道:“先生,我们愿意配合您一起检查厨房和食材,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男子听他们这么说,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还是一脸不满,坚持要个说法。傻柱立刻安排人封锁厨房,保留现场,同时拨打了报警电话。

没过多久,警察赶到了现场。他们迅速拉起警戒线,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勘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警察们还逐一询问了相关人员,包括服务员、厨师以及周围的食客。在调查过程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警察发现那只 “虫子” 的材质很特殊,不像是自然界的生物。经过进一步检验,确定这只 “虫子” 是用一种特殊的塑料材料伪造的。在铁证面前,男子终于招架不住,承认是赵强指使他来闹事的,并收了赵强一笔钱。

傻柱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他怒气冲冲地找到赵强。一见到赵强,他就冲上前去,用手指着赵强的鼻子,大声质问道:“你怎么能干这种缺德事儿?做生意得凭良心,靠不正当手段打压别人,你觉得能长久吗?你就不怕遭报应吗?” 赵强一开始还想抵赖,眼神闪躲,嘴里还在狡辩:“你别胡说,我可没干这事儿。” 但看到警察站在一旁,证据确凿,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头也低了下去,只能灰溜溜地道歉,并按照要求赔偿了傻柱餐厅的损失。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了,但傻柱和娄晓娥也深刻意识到,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往后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时刻警惕各种潜在的危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四合院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每年这个时候,四合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里。今年也不例外,易中海早早地就开始忙活起来,组织大家筹备中秋活动。他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今年中秋,咱们可得好好热闹热闹,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都做到位。”

然而,在活动安排上,大家却产生了分歧。刘海中兴致勃勃地提议:“中秋佳节,就应该听京剧,这才有过节的氛围。咱们在院子里搭个戏台,邀请专业的京剧班子来表演,那唱腔、那身段,肯定能让大家大饱眼福。” 他一边说,一边还比划着京剧里的动作,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秦京茹却不同意,她眨着大眼睛,急切地说道:“二大爷,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时尚一点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搞个歌舞晚会,咱们年轻人可以表演现代舞,还能增加互动环节,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样才更有意思嘛。” 她越说越激动,还拉着旁边的几个年轻人,试图寻求他们的支持。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刘海中涨红了脸,提高了音量:“京剧可是咱们的传统文化,中秋不听京剧,那还叫过节吗?” 秦京茹也不甘示弱,反驳道:“传统文化是要传承,但也得与时俱进啊,歌舞晚会能让四合院更有活力。”

其他邻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大爷易中海皱着眉头,试图调解:“大家都别吵了,有话好好说。” 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争吵声中。有的邻居支持刘海中,觉得京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中秋听京剧更有韵味,能找回老北京的感觉;有的则支持秦京茹,认为歌舞晚会充满活力,能让四合院的年轻人更有参与感,让整个院子热闹起来。

就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聋老太太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了出来。她虽然听力不好,但也感觉到了院子里的热闹和争吵。她用拐杖在地上敲了敲,大声说道:“都别吵啦,依我看啊,两种活动都搞。白天搭戏台唱京剧,让老人们过过瘾;晚上年轻人搞歌舞晚会,热热闹闹的,这样大家都能开心。” 众人听了,先是一愣,然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刘海中笑着说:“还是老太太想得周到,这样两边都照顾到了。” 秦京茹也高兴地说:“好呀,就按老太太说的办。”

活动当天,四合院热闹非凡。一大早,搭戏台的师傅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个简易却不失气派的戏台就搭建好了。上午,京剧班子准时登场,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粉墨登场。他们的唱腔悠扬婉转,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一招一式都尽显功底。台下的老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有的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有的忍不住大声叫好,不住地鼓掌。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观看,虽然不太懂京剧的韵味,但也被热闹的氛围所感染,在台下嬉笑玩耍。

晚上,歌舞晚会开始了。年轻人精心打扮,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院子里翩翩起舞。音乐声、欢笑声回荡在整个四合院。他们的舞蹈充满活力,有激情四射的现代舞,也有温馨浪漫的交谊舞。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月饼,欣赏着精彩的节目,享受着这难得的团圆时光。易中海看着热闹的院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的中秋,可真是过得热闹又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