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下学路上(2 / 2)

80后的回忆录 闲云小散 2976 字 7个月前

在米云上学的那个年代,孩子们上学和放学,社会性的安全问题不用考虑。那时管理严格、社会秩序好,没有人贩子,不用担心上学和放学路上被人拐走,大家都吃不饱,还有人头税,家长们都会科普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一颗糖就能拐走小朋友的故事,尽管是以玩笑的口吻说出来。那个年代车辆本就稀少,何况上学的路都是乡野小道,也不用担心交通安全事故,米云上初中三年级以后公汽才跑起来,米云记得初二的时候还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和下学,一年下大雪还踩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表妹去中学拿寒假通知书,那时候身上穿的长裤都是捡的表姐的裤子,米云都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添新衣服了,到初三的时候,买了一件金光闪闪的西服上衣,还是找裁缝缝制的一件西服上衣,米云现在也记不清了。

那个年代学生的社会性安全问题没有多少,但自然环境方面的安全则无法避免。如春夏之交,雨水较多,遇有大雨,河流,池塘和小沟都涨洪水,行走在其间,得万分小心。就是米云居住的第一个村子里的50米学校小路都有雨水漫过路面的时候,遇这种情况,也从没有请假放假的,只是年纪小的跟着大一点的,搭伙结伴去上学或放学,大家脱掉鞋袜,卷起裤脚,淌过三十米长的水路去学校,遇有危险情况也好相互好照应。

那时候学校好像也没有考虑天气原因停课,因为那时候的讯息没有现在发达,没有暴风暴雨几级预警,全村也没有电话和手机,通知不到各个家庭,村广播倒是可以发挥作用,只是那个年代没有那个安全意识,那个年代的学生也没有现在娇贵,狂风暴雨龙卷风,该上课的也上课,不会停课,唯一一次因为龙卷风停课的还是米云上六年级的时候,停了下午的课,那次龙卷风应该有十几级,是米云三十多年中在内陆见过的最大的龙卷风,危害极大,几个大人合抱的百年老树都能连根拔起,电线杆吹倒无数个,各个学校围墙吹倒,学校教室的瓦片直飞,哪怕是米云一周后放学从学校回村见到一路的场景都是无限惊讶,村里各处的大树和水泥电线杆都被连根拔起,那个年代的房子比较厉害,学校和农村房屋倒是没有刮倒的,学生也只是提前几节课放学回家,米云刚好在外面住宿,就在学校校门口的屋檐下亲眼目睹了龙卷风过来的全过程。

米云那个年代步行和骑单车去上下学还是常见的事,到初三的时候才开始坐公交车,上下学路上主要有两怕,一怕下雨,那时还没有洋雨伞,只有纸伞,一般大人用,小孩子还轮不到,下雨天,用一块薄膜当雨具,双手顶在头上,路又泥泞,滑倒在地沾一身泥水是常事。二怕冰雪,冰雪天去上学真有点遭罪,穿着单薄的胶鞋,为防滑,鞋上系一根草绳,冒着寒风踏着冰雪,一路步行去学校,那种艰辛,尤其冬天那种饥寒交迫的感觉,手脚还涨冻疮,一受热就痒痒的,非常难受,只有经历过的朋友才知道那种滋味。

有苦也有乐,农村孩子上学和放学,没有专车接送,没有家长陪伴,也许条件艰苦了些,但也收获了成长,更是收获了快乐,因为最大的快乐就是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在上学和放学之路上,享受到了那个年龄该有的自由和乐趣,结伴上学,又结伴回家,同学之间还能相互蹭个饭。

上学要赶时间,上学路上不能多耽搁,小伙伴们不可能有太多的自由活动空间,顶多顺手摘几颗桑葚、交流议论昨晚看电视的精彩剧集等,真正让人难忘的是那放学路上的欢声笑语的快乐时光,虽然下学不能去小卖部买文具和买吃的东西,但一路结伴回家,分享学校的见闻,做几个小游戏,路上摘几个野果子吃吃就已经很满足了,偶尔还打几个小架活动下筋骨,年轻活力四射。

米云自己放学回家路上的故事基本发生在外村上学后,自己村子里的小学四年没多少故事,主要离家近,一放学,三五分钟就能走到家,外村五六年级上下学路上,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走路,在上初中以后也是,不知道原因,米云也不理解,有时是米云约好同学一起上下学,那时候没有电话,只能靠人工提前约好时间,亲自去同学家喊人,那时候的同学就是自己最亲密的玩伴,一般是周日下午三四点就出门去学校,提前一天赶到学校住宿,村里各大队的同学都是不约而同的在村里的两个渡口过河,大家在渡口等船过河的时候,一起聊天,尽管每个人的学校目的地都不同。

五六年级的放学回家路上的记忆不多,就是平常大家在河堤上晒晒车技,单手骑车,空手骑车,还有后座骑车换座包骑车,座包骑车换后座骑车,双手放空骑车的各种炫技,还有双人骑二八大杠自行车,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二八大杠自行车,有个儿童自行车估计都是稀奇事,米云不知道是不是六年级的时候,母亲从县城大姨家弄了一辆二手儿童自行车回村,米云一直骑到高三的寿终正寝,尽管初中这个自行车就经常自动分尸闹情绪,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骑着骑着,自行车的前轮胎跑出去了,好在和学长在路边找到一个修理自行车的门店,那应该是米云就读初一的时候,米云村子还没搬迁,初一的第二学期,村里才举村搬迁出去,从此十年玩伴再难见一面,尽管大家都搬在县城周边,但几十年来都无缘得见,社会生活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事很难说清道明。

初一放学回家路上的记忆最深刻,因为那是米云最后一年回村子的时间节点,那时候和高年级的三四个同学,还有低几个年级的同学经常一起结伴回家,大家有一半时间都是走路回家,全程十五六里路,也就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大家一般都是走大路回去,也有走近路小路回去的时候,一路说说笑笑,本来米云在村子里与高年级学生没有交集,就只有本大队的一个学长有交集,尽管本大队同龄的学长有四五个人,但因为那段十几里的回家路上,米云又重新认识了四组和二组的一个学长,短暂的一个半学期的缘分,天天一起结伴走路回家聊天,每次两个小时的路程,走出来了一段说不清的感情,即使当时分开几年,那种感觉都还在,那就是纯洁的同学情谊,大家同甘共苦的度过了将近一年的结伴回村途中,共同看了一路的风景,聊了一路上的闲话,放学路上追追跑跑,打打闹闹,好不热闹,饿过,渴过,苦过,闹过,笑过,玩的很开心,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度过了一年多回家路上的旅程,几十年过去了,有些片段还在记忆中不忘,想来还有点伤感,不知道过去的玩伴至今安好,后来有没有想到过彼此。

米云那个念书的年代,放学回家路上的短暂旅程确实发生过不少故事,米云的父母辈可能更多,只不过没有人记录那些历史痕迹,太过渺小,大家各自都在努力讨生活,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过去的一点童年的回忆都尘封已久,不愿意触碰和回忆,米云自己本来也没有想过记录下来,但还是想为80后的我们记录一点东西,哪怕记录的信息很少,能记录一点算一点,想到哪记到哪。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米云上学的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知道,也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一本书都能自制无数个玩具,为么不爱惜自己的书本,这些不就是烂纸片吗?值得这样卖力吗?不管夏天和冬天的时候照样打纸板,乐此不疲。而且很多孩子因此手掌都是烂的,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不管呢?因为除了玩这些,我们还能玩什么呢?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那些烂纸片就是我们那时的“钱”。无论是摔黏泥,“卖模子”,弹滚珠,打洋画,扇拍子……我们的目的是挣更多的“废纸”。

那个年代,米云甚至可以和队里的几个小伙伴合伙结盟一个个小组织,来进行相互交易和较量。因为那时纸很稀缺,稀缺到有的人上厕所也没有纸擦屁股。而那时的孩子,把纸当做了一种货币,来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寄托自己的梦想。现在的孩子不可能能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农村基本看不到任何玩具的覆盖,连温饱都是问题,失学的人也不少,父母辈拼尽全力支持孩子念完初中,考不上高中的基本就是要尽早进入社会打拼了,米云幸运的在开学三天后去念了职业中专,然后又幸运的上了四年大学,比大多数农村子弟要幸运点,算85后中的幸运儿。

现在的孩子还会自己制造玩具吗?应该不用了,多的就是各种玩具,谁家都是满屋的玩具,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玩米云上学时代的各种游戏了呢?因为时间上不允许,过去的各种游戏也传承不下来,玩书纸游戏怎么可能,暴力运动游戏也会有安全隐患,而且现在的孩子学业繁忙,兴趣班无数个,没有时间去娱乐,回家了,也是呆在家里,很难找同学和邻居去玩耍。

当很多人怀念过去某个年代,而大骂今天的社会时。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还真的愿意回到过去的那个年代吗?还愿意整天玩的那种自己制作的游戏和玩具,还有多少人能陪你玩过去的各种自制玩具和游戏规则,只不过回忆的就是自己逝去的童年时光,那种单纯和天真无邪的情感,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社会责任的压迫生活,仅仅是缅怀自己的童年时光,更多的是要面对现实,积蓄力量,努力打拼生活,追求幸福和追求梦想,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