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婚丧(1 / 2)

80后的回忆录 闲云小散 27111 字 7个月前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则,婚丧嫁娶是人类的传承规则,前面聊到过大自然的各种规则和元素,是人类生命的必要条件,婚丧嫁娶是人类延续生命的传承手段,不管是大自然和人类制定的规则都是为了人类能传承下去,能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几千年来人类得以延续,就是较好的适应大自然,然后一代代的传承到现在。

米云记忆中的大自然前面有描述过,大部分都是好的,极端天气都很少,几十年来就经历过一次十级以上的台风,洪水二三次,地震没有碰到过,泥石流也没有,旱灾谈不上,冰雪灾难有过一两次,还是近二十年左右发生过的事。米云算幸福的,几十年来,米云的家乡给米云留下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人祸很少,基本没有,近十年的就不便多谈。

米云记忆中的婚丧嫁娶是什么,慢慢回忆一下,米云几十年来,经历过婚丧宴席的次数超过十几次,经历过四个姨表哥的婚礼,二个在农村,二个在县城操办的,大姨和二姨家的,刚好都是在米云小学阶段发生的事,还有一个湖北姑表哥的婚礼,差不多都是同一时期举办的婚礼。米云上高中的时候还参加过大舅家表哥的婚礼。几个表弟和几个表姐的婚礼没赶上过,表妹的婚礼参加过两场,四姨家和小舅家的女儿婚礼。

亲属葬礼就参加了十几次,早期爷爷和舅爷的,还有村里不知名的人士,中学阶段参与了大外公、二外公和三外公的葬礼,外公当时也在现场,希望米云到时候能参加他的葬礼,亲口跟米云说了不少过世后的事,一切都成为过去和历史,不想多谈,米云大学毕业成婚,外公都有过来现场,那时候已经有点老年痴呆了,后不久就直接瘫痪在床,米云女儿出生大半年的时候,外公才过世,外公外婆的葬礼米云都有参加过,及时请假回老家参与了。米云的婚丧宴参加了几十次应该不会少,亲历的都不少了。

说来惭愧,米云大部分堂哥堂姐的婚礼都没参加过,姑表亲的婚礼一样的缺少,大伯家四个堂姐的一个没有赶上过,可能米云记错了,也有可能确实现实中有太多因素影响,两个姑姑家,也只参与过小姑妈家的一次婚礼,二伯家的堂哥堂姐也是没有参与过,听母亲说,父亲那边的堂哥堂姐也基本没有来过湖南这边,米云十三岁前,还年年骑自行车过湖北那边走亲戚,因为父亲年龄最小。

母亲女姊妹中排行老三,就是母亲这边的八个姊妹兄弟的子女,米云也有一大半没赶上过,这就是现实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因为学业或各种原因,总有赶不上的时候。米云很早就记住唐皇的一句话,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好像是李世民说的,没有亲友和亲信没办法扩展兴隆事业,没有好的道德标准,没法教化老百姓,米云不知道什么原因,早早就看到这句话,记住这句话。现实中可惜这些话没什么作用,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事太多,亲戚朋友之间也有,不同的圈子很难融入,都是各管各的,没有宴席大部分亲戚几年都难得一聚,尤其近二十年来年味越来越弱,到了基本不走亲戚的地步。不知道是现实生活中太苦,还是什么原因,反正亲戚关系弱化是存在的,道德底线和信任危机也是比较弱的,不便多谈。

还好米云家的亲戚都还好,维护着良好的关系,哪怕好几年没见的亲戚,都还保持着电话联系,在二十年前没有电话联系的时候,依然还是用自行车来回几十里路互访。米云母亲这边的亲戚,基本上都汇聚在县城周边了,都在方圆十里之内,经常能聚会,过节和过生日都会团聚,都是年近七八十的老人了,老年化社会真的到来了,米云感受颇深,米云的父母都逼近七十了,其他亲戚自然都是80岁上下,很难走动了,上了年纪的人,随时都要准备上医院,基本上都会有个小毛病。

米云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老年离自己这么快,这么近,岁月不饶人,米云的中小学老师们身体都还硬朗着,可喜可贺,虽然也有年轻一点的过早离世。县城每年都会有在职和退休老师体检,米云的父母每年都会见到全县的退休老师,聊上几句现在的生活,米云出生的第一个村子的几个老师依然健在,米云也很高兴,所以近三十年的很多事情,米云也只能保守的回忆,对师长们的敬意和尊重,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米云恰好又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为尊者讳是古人必要的素质。

米云提前三十年写回忆日记,主要是怕日后忘记的事情太多,因为某些原因,米云的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不像青少年时期可以过目不忘,随着年龄越大,很多事情都已记不清了,很多事情都会向父母求证,当然是旁敲侧击,有些事情,米云在十岁前的记忆,比父母六十岁的记忆都很清晰,他们很多记不得的事情,反而是米云来补充,他们才能想起来,米云都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写近三十年发生过的事,很怕他们现在就看到,所以很多回忆都不敢用真名,哪怕米云三十多年前的小学同学和玩伴,米云都能完整的叫出他们的全名,十几岁前的过目不忘真不是假的,人本身对自己感兴趣和动心的东西记忆力就是超常发挥。

婚丧宴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是热闹,是人多,是大聚会,米云自己虽然亲身经历过几十次婚丧嫁娶宴,但记忆深刻的就那么几次,婚丧宴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也许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米云的家乡为例,最受欢迎的一道宴席菜可能是青椒肉丝,因为这道菜基本上男女老少都爱吃,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吃,至少在农村宴席中,青椒肉丝是最容易最先光盘的一道菜,米云小时候就爱吃,几十年后,米云的女儿也爱吃。

第二道宴席菜是什么,就是黄豆蒸扣肉,那个年代还不兴梅菜扣肉,这个菜出来也是会被哄抢的菜,因为在2000年之前的几十年,猪肉还没那么普及,也就是过年才能吃上,平时很少能吃到肉的,哪怕是不到三元一斤的猪肉,那个年代也不能常吃到。婚丧宴抢菜是那个年代最激烈的时候,菜上桌就会被抢光。大人还斯文点,十岁以下的孩子抢菜是出了名的,很多人吃酒席都不愿跟抢菜的孩子坐一桌,可想而知,抢菜的小孩有多出名,让大人们吃酒席都想远离,实际上当时的小孩也没有席位,都是站在大人后边吃席的,几十年来,一般小孩子都是不占座席的,都是站着吃席,我想那个年代吃席出名的孩子,每个村组都会有几个。

宴席上前两道出名的菜品都是猪肉,也是普遍宴席都有的菜,至今为止都还有,几十年没有淘汰,哪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无数倍,味觉也变异了无数次,第三道菜要说的就是鱼了,有肉有鱼才算宴席,那时候不是剁椒鱼头,是红烧鲤鱼或者红烧草鱼,还有一个面粉油炸鱼块,或者油炸小鱼,这两道鱼菜在三十年前左右还是比较流行的,尤其免费油炸鱼。二姨家表哥结婚的宴席就有油炸鱼这道菜,印象比较深刻,米云当时是在外村上五六年级的时候,回村去吃席的时候就吃到这道菜,还包了一些带到学校去吃。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

米云还发问家里的其他人呢,母亲说大的都已成家立业和出嫁,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生计,有单位有工资的又只有外公和母亲两人,刚开始还只记工分,后来才有工资,后面十年的养家责任只有在他们的肩上,弟弟妹妹小,还在上学阶段,外公年事已高,没办法的事,母亲就说教过舅舅和小姨,当过他们的老师,在家还要带他们长大,就和米云小时候一样,让小姨带,让各个表哥表姐带,舅姥爷带,爷爷奶奶带,终于理解为么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外公外婆不能带米云,还要让长期瘫痪在床的舅姥爷带,看来各个年代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养家糊口的重担比较重。

母亲也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还是谈到学校搭餐交米的事,母亲管了学校的生活伙食费几年,中间算了占了一点便宜,母亲说外公当时像村里四组的一户人家借了500块,那是80和90年代的500块,购买力超过现在的5万左右,母亲是担保人,那个年代一般人也很难向外人借钱,找银行都借不到钱,给高利息都不一定能借到钱,米云外公借到了,还是天大的面子,外公一辈子风评都比较好,只不过还款人只能是母亲,利息也是母亲来还。

母亲跟米云说外公老了,赚不到钱了,只能由她来还,米云也只能默默心疼母亲几秒钟,也心疼自己的童年,父亲家更穷,听说娶母亲的时候,连一件外套都没有,更别说彩礼,米云出生几年都只能住学校,没有自己的家,母亲也是还了好多年贷款,又要养活米云两兄弟,难怪米云三四年级以后就没穿过新衣和新鞋子,母亲说那个借钱债主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母亲给他免了每天两餐,一餐二两米的粮食,免了几学期,当利息钱,那个人家的孩子只比米云高一届,米云曾和他同过一年学,也认识,后来米云留级一年才低一届,初一还一同结伴走路一两小时回村,只是那时候米云不知道他家有钱,是三十多年后才知,米云问他们家为么比当官几十年的母亲家还有钱,母亲说他们家是小贩,自己收棉花,有经济头脑。

中小学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一般每顿都不会吃上二两米,一两米就绰绰有余,够吃饱了,母亲一生占公家便宜的就那么一次,那时候母亲教书一月的工资就五到十元,听说省一点还能有结余,反正日子都过来了,父母也没说过苦,米云也不敢多问,还是米云今年过年在家问的,刚好米云也是今年元旦过后开始写的两本日记小说,正好有很多事像父母求证,还只能旁敲侧击的插问,装作无意中问出来。问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记忆还不如米云十岁前的记忆,有好多事和人他们都记不清了,还要米云来完善矫正,父母和米云三人辩论对错。

米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写他们过去的事,生怕他们知道发现,至少近二十年不想让他们知道,米云回忆起来都会有点顾忌,写的断断续续和遮遮掩掩的,尤其近三十年发生的事太过靠近,或许再过三十年,米云会写的更流畅,毫无顾忌,毕竟大部分人都还在世,还是要避讳一下,未来的米云会写父母亲人,但不是现在,至少再等二三十年。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已到90岁左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高,只要不生大病,未来的百岁老人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经济能起来,生活水平越好,科技越发达,人类的寿命就会更长。米云希望此生能如实记录这几代人的生活,虽不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各行各业的生活,但记录自家人的生活,见证几代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有限的时间,记下有意义的年代故事。

近十年在农村宴席都看不到油炸鱼了,取代的是干锅鱼,酒劲燃料炖干锅鱼,干锅里面放各种配菜和辣椒,红烧鱼可能还有,而且随着近二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锅牛肉和干锅甲鱼都出现在各大宴席了,生活水平高的宴席都会加上麻辣牛肉炖粉条,炖甲鱼,炖黄鳝,红烧猪脚,油扪棒骨,各种荤菜大菜都会上桌,鸡鸭鱼肉这四道常规菜几十年来都没有下过宴席。素菜十年以前都有好几盘,近十年宴席上的素菜越来越少,以前的宴席素菜有什么,现在想来,只记得有四季度,黄瓜,冬瓜,丝瓜,木耳,青菜,那个年代荤菜不够可以用素菜来凑,在90年代的宴席上,只要有两个大荤菜炉子基本上就可以撑门面了,不像近十年,大荤炉子菜都是四个起步,宴席菜生活差了,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在农村和城市一样,这就是世俗生活,闲言碎语和面子在米云的家乡比较看重。

几十年过去了,米云吃过的宴席也有几十次,留下深刻印象的宴席也不多,不管吃别人家的,还是自家的宴席菜,宴席菜都有预算标准,米云家自己也会摆宴席,至少米云有关的,就有自己的升学宴和婚宴,生活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不好不坏,念大学要用钱,升学宴才凑够第一年大学的学费,伙食标准不可能开的太高,婚宴也差不多,在农村老家举办的,尽管那时候米云已经全家搬进城里好几年了,反正米云自己的宴席菜只能算一般标准,实话实说。

米云对宴席菜的荤素菜做了介绍,还想介绍几个凉菜系列,虽然凉菜系列是近十年来兴起的菜品,但过去的三十年也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凉菜系列,比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油炸蚕豆和油炸花生米,还有鱼皮花生,和青黄豌豆,这四道菜当时是下酒菜,也是小孩子喜欢的菜,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之一,小孩子吃完饭,都会抓上几把放在口袋里,出去玩的时候,没事吃上一两颗解解馋,那时候零食太少,只有麻花这种零食,还有老式面包和老式法饼,这几种就是农村常见的零食,还有花钱去买,没有东西可以兑换零食。

城里的婚宴就不同了,有各种零食品种和水果,那时候饮料不多,米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喝到过饮料,橘子汁和汽水就是最大的饮料了。糖果在农村婚宴也有,吃喜糖这个城里和乡里一样,城里多了各种饼干和巧克力,米云吃巧克力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城里表哥的婚宴上,大姨家两个儿子的婚宴米云记得都有进城参加过,在哪一个表哥婚宴上吃的巧克力就记不住了。

米云家都比较节俭,母亲的八姊妹兄弟都继承了外公他们的节俭家风,尽管外公从十几岁干到六七十岁退休,村支书当了三十年退休后,后面又去村外当了十几年的卫生院支书,药厂支书,供销社支书,养路班等各单位的支书,但家风还是节俭的不行,三个舅舅都传承了借鉴,城里用坏的拖把都会带回乡里藏在楼阁上,堆满楼阁,而且旧东西都不舍得丢,还个个勤快,打工做生意,还种地,反正比一般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勤奋又节俭,母亲的五姐妹也差不多,个个也是节俭的不行,基本上一生都没碰过任何化妆品,没有买过几件衣服和鞋子,而且她们也不差钱,比一般人来说,条件相对算还是比较好的。

家风看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节俭但也大方,外公家他们的门前经常会有附近的老人过来打牌玩耍,几十年来,外公外婆都管他们饭和烟,比较好客,外公为官几十年都是两袖清风,家里没有任何财产,以至于小姨和小舅他们上小学都没钱读书,几十年的村一把手和乡镇各单位一把手都不能养活家里的八九口人,尤其外公村支书卸任后的十几年乡镇支书中,没有能力供养几个幼子幼女上学的地步,母亲也是无意中透漏,说最后就靠外公和母亲两人养全家,母亲教书还有点工分,母亲十六岁出来教书,照顾家里十多年才出嫁,那个年代外公的工资也不多,还要像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借贷,才能让舅舅和小姨完成最后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