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消失的电灯泡(2 / 2)

平时晚上出个门也没有路灯,靠的就是手电筒。装两节或者更多的干电池,那时候还有蓄电池,还能水沟里捕鱼用,停电后充当移动发电机和移动电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居民用电基本上可以全天候不间断了。但偶尔也会有停电的情况发生。

以前家里都得备上蜡烛,应付随时可能到来的停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只有电视机、电风扇等少量的几件电器,用电量也不大,但停电对大部分居民来说却是家常便饭。停电了,继续点蜡烛打麻将,打手搓麻将一个通宵的时候都有。米云就碰到过大人无数次点蜡烛打麻将,在昏暗的灯光下战斗。

那时候到了晚上,家里的电灯泡经常一闪一闪的,忽然就停电了,有时候停一会儿就来电了,有时候一停就是好几个晚上。现在,家里装上了好几台空调,冰箱也是常年开着,微波炉、电热水壶这些也都是常用电器,用电多了,停电却很少了,几乎想不起来上次停电是什么时候,打雷刮风都不会停电了。

70年来,我国电力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35千伏以及上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达到69.92亿千伏安、189.2万千米,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4945千瓦时,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电能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给居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近年来,不仅城市居民的用电量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用电量也有了质的飞跃。这都得益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的“户户通电”工程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2015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实现经营区延伸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解决了34.7万户137.1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16年~2018年,国家电网完成农网投资4854亿元,经营区域内农村供电设施逐步改善,有力促进了电力消费增长。

据统计,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农网用电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出全网用电量增速2个百分点,2018年农网用电量已达到经营区域全口径用电量的46%。2019年,国家电网还投资1472亿元用于农网改造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在八零后的记忆中,儿时的月光特别亮,那是一个极度缺电的贫瘠年代。每日天黑时,一家子就要围在唯一的煤油灯边上吃晚饭,大人们聊着白天村中发生的趣事,发出一阵阵愉快笑声。

看似不起眼的煤油灯,却是乡村夜晚的最大福利。微小的煤油灯照亮了米云的童年,带来的是小小的光明情调,煤油灯是老人们的最爱,米云打交道的不多,八岁前用过煤油灯和蜡烛。

米云在小时候每晚都会守在油灯前,不时用手去拨弄小火苗,弄得手和脸都黑溜溜的,这也许是幼时的一点乐趣。每晚点亮油灯后,室内的烟气熏得人的鼻孔全是灰。遇风一吹,火苗忽红忽暗、摇曳不定,让人心里有点害怕。

等到上小学三年前,每到夜里做功课时,母亲就会把煤油灯安放在方桌的正中央,手里忙活着。而我就拿出课本和本子,趴在桌旁就着昏黄灯光看书写字。母亲一边缝补着旧衣服,一边用慈爱的目光看着米云做功课,米云晚上的主要功课,就是画简笔画和练字帖,算是培养一些课余爱好。

为了节省开支,家家都会经常几个房间只点 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吃饭也在堂屋,爷爷奶奶也经常过来米云家小住,直到爷爷过世,米云奶奶过来常住,奶奶用煤油灯的时候多,后来也习惯用上了电灯,只不过爷爷一过世,奶奶就不能正常说话了,米云的爷爷奶奶和外祖父母都是80几岁的高寿过世,在那个年代算长寿的了,都经历过了解放前的几十年的生活,能长寿的家庭可能还是福缘深厚的。

米云记得上三年级前后村里应该就慢慢通了电,米云只经历了几年的煤油灯生活,小煤油灯盏,家里没有中型马灯,以至于停电后,买蜡烛,村里什么时候通电没有印象,无意中就有电了,只能确定一二年级的时候还是用煤油灯。

那时候因农村用电价昂贵,母亲为了省点费用,总用那种15到40瓦瓦的白炽灯泡,将厨房、主屋都安上。有一条垂下的绿色的拉线,只要轻轻一拉,灯就亮了。而那年头用电特紧张,每当冬春枯水季节,不稳定的电压让小灯泡忽明忽暗,线路烧坏断电是家常便饭,煤油灯和蜡烛依然会派上用场。

九十年代中期,米云有限的记忆中。家中用电条件虽有改善,但点灯却仍不自由,因电力供应紧张。每天用电实行“削峰填谷”,每到傍晚家家正要吃饭的时候,突然停电了,说是“局部限电”。有时一觉睡醒,灯又亮了,那是因为傍晚停电时,盼电心切,没有关闭电灯开关。那个年代,老百姓有句顺口溜:“睁眼灯不亮,闭眼灯就来”,基本天天如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广大村民自发来帮忙搬运变压器,广大农村才得以用上了电灯。

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家加快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城乡电网改造,电压增高了,电灯更亮了,用电更可靠了,家家户户换上了日光灯。

九十年代后期,城乡用电条件有了质的变化。1998年,国家启动农村电气化建设,老家村里的电路并入了省里的电网,电压慢慢稳定了,电灯也耐用了,电价也随之降下来。

乡亲们用上了电器,电灯、电话、电视机如雨后春笋,进入了每个家庭。从此,孩童不再害怕漆黑的夜晚,老人不再担心看不清事物,人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中做事,为自己,为家庭,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子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时代在推移,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家里的照明灯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先是一般的电灯泡,再发展为日光灯,后又升级为节能灯。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照明灯随着科技进步在优化改良,从煤油灯到环保节能灯,老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亮堂。

电灯泡,曾经在人们的认知里,或许仅仅是为了照明而存在。在条件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盏火焰如豆的煤油灯成为照亮漆黑夜晚的主要工具。发明电灯的爱迪生还进入了教科书。

米云在几次电网改造中都有点印象,尤其2000年以后的电网改造,固定电话上门,米云家都用上了两年的固定电话,是组里不多的几户装上固定电话的农户,左邻右舍都会来米云家打电话和接电话,家里的电线电路都是米云自己布线安装的,楼上楼下,三间两层的楼房楼梯口加猪屋、鸡屋,收拾屋和两间厨房的线路和开关,至少有十几盏灯和拉线开关要装。米云高中阶段学的就是家电维修专业,主修电子电工,只不过没有拿电工证,直接考上了大学,又上了四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