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几百亿光年外的星光。
经过空间的稀释,再被人类观测坍缩。
地球后面的星球,是不是就再也无法观测到这颗星了?
如果是那样,宇宙将一片漆黑。
感觉上,能量非常的不守恒。
那是因为熵增在环境中能够自行补充。
自己的观测提供了逆熵燃料,获取了光中的信息。
所以光的逆熵还会继续传递。
所以同一个光源的概率波。
可以同时被无数的眼睛进行观测。
就像是自带硬盘空间。
下载了公共网络的资源文件。
共享网络上的文件却没有因此损耗。
所以正常人用肉眼观测双缝实验。
是不会对结果产生干涉的。
实验结果不会改变。
除非是精神力足够强的修行人。
肉眼观测才会有效果。
能够起到机械检测相同的逆熵强度。
双缝实验的结果才能够改变。
之后光撞击到墙壁。
而墙壁这个物质的落点也是具备逆熵的。
墙壁的逆熵大幅度增加了光的逆熵系数。
所以才坍缩成了一个点。
实际上就与眼睛观测光时完全一样。
一个点扩散出去的光。
不会因为这里的逆熵读取了光的信息。
而完全坍缩到一个位置。
同样是墙壁的逆熵,在云盘下载了这个数据。
否则建造一座高塔,人类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之后多余的逆熵还是会反射。
形成了逆熵更弱的概率波。
同时反射的逆熵频率。
也会被物质的逆熵所改变。
说人话,就是颜色会变得不同。
概率波依旧是以逆熵作为基准的。
比如在光的轨迹上洒出灰尘。
能够看到一条笔直的直线。
那就是逆熵的常规轨迹。
如果墙壁不平。
也会分散成无数个不同的弱逆熵。
由于光的逆熵也具备逆熵的基本法则。
所以光的逆熵波函数,还会‘睡觉’。
想不到吧,光也会‘睡觉’。
光的逆熵同样具备‘涨落’特性。
就像量子也能够涨落一样。
比如光遇到透明物体。
也会与物体的逆熵产生相互作用。
所以在光遇到透明物体的一瞬间。
会因为透明物体的逆熵不同。
出现不同的折射夹角与反射概率。
只有特定频率的逆熵,光子才会反射。
所以哪怕是一粒一粒发射光子。
也会因为光子的逆熵涨落。
产生与波形态相同的光子反射数量。
至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如何验证。
首先,光坍缩这边。
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个人坐在固定位置。
封闭屋子里的所有光。
然后对他的眉心发射单一的粒状光子。
只发射一颗光子。
然后让他睁大眼睛,仔细看。
两个眼睛是否能够同时看见光。
同时在对面。
可以安排另外两个人。
观测那人眉心。
仔细看,是否能看见一瞬间的光。
单一的光子,能量是否守恒,一测便知。
至于时间那边。
有更多的验证方法。
首先需要准备几个非常精准又耐造的原子钟。
在平原上放一个,当做基准时间。
在一座高山上,找一位会风水的大师。
找到风水最好的地方,安放一个。
不想找直接放在山顶最高处也行。
在一处两座山之间有钢缆连结的地方,把原子钟挂在钢缆上。
这是高度接近,但是逆熵不同的实验对照组。
沼泽就算了,再找一个湖泊吧。
死水的那种湖泊。
在湖面上放一个,在湖底放一个。
这两个原子钟如果需要做防水处理。
那么其他的也要做相同的处理。
否则存在变量,实验将毫无意义。
这是测艮兑卦。
同时可以在原子钟能承受的范围内。
在极冷与极热的两个地方,各放一个。
这是测离坎卦。
然后再找一个大电机,电机上延伸出一根铁棒,让铁棒旋转。
铁棒两端各安放一个原子钟。
其中一个在密封空间内固定,模拟列车内部的环境。
另一个暴露在空气里,让风吹过。
虽然无法模拟真气环境,但也算是有了对照组。
这是测震巽卦。
这个实验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过一段时间之后再看。
如果不出意外。
应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平地上的时间,快于山顶风水眼的时间。因为艮卦。
两山中间钢索处的时间,快于平地上的时间。因为乾卦。
两山中间钢索处的时间,快于山顶风水眼的时间。因为艮卦。
湖面上的时间,快于湖底的时间。
平地上的时间,快于湖底的时间。
湖面上的时间,快于平地上的时间。三个都是因为兑卦。
平地上的时间,快于极冷处的时间。因为坎卦。
极热处的时间,快于平地上的时间。因为离卦。
极热处的时间,快于极冷处的时间。因为坎离卦。
平地上的时间,快于密封高速移动的时间。因为巽卦。
最后两个对照,说不准。
毕竟原子钟本身也形成了密封空间。
正常来说。
应该是高速移动但会被风吹的时间,快于平地上的时间。因为坤卦。
高速移动但会被风吹的时间,快于密封高速移动的时间。因为巽卦。
这个实验持续很长时间。
或许才能得到几微秒,甚至更微小的差距。
但还是很好验证的。
如果表足够精准。
甚至能把极冷极热环境中的表拿出来。
看它们转变回原本温度的过程。
时间是否还会发出曲线变化。
八卦规律是否存在。
就靠这个实验来验证了。
而且是可以反复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