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资源要是放弃了,那可太可惜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物理祛湿!
陈东还有很多炭,这是绝好的吸附性材料,包括后期用的活性炭,也都是利用碳吸附的原理。
山上的树数不胜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木炭几乎接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了充足的资源撑腰,陈东用起来也不心疼。
陈东让老太太帮忙,用麻线编制出一些口袋。
随即,他把所有木炭碾成碎渣,再装进口袋里,最后均匀地摆放在山体内部。
老太太手艺好,原材料又充沛,再加上周晴帮忙打下手,不到一天的时间,十几个麻线口袋已经编了出来。
这就是大型炭包,专门吸附潮气的。
一天一宿以后,本来轻盈的炭包变得沉甸甸的,用手轻轻一压,黑色液体瞬间渗了出来。
这就说明起作用了!
炭包可以循环利用,已经潮湿的,就放在太阳下面晒一晒,转天还能继续用。
如此一来,一切都变得按部就班,
而这也让陈东的木炭储存大幅减少,每天除了侍弄庄稼,那就是上山砍柴,回来继续烧炭。
现在缺的不仅仅是煤炭,还有铁矿石。
这段时间,陈东将需要大量的原材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山洞里的潮气不是一天形成的,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彻底根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体感几乎感觉不到太多潮湿,这说明湿度确实在逐渐下降。
而陈东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要烧制大量的铁板和铁棍。
铁是很好的导体,导热导冷都是一流的存在。
由于工具的缺失,导致很难二次加工,这就要求陈东必须调整工艺顺序。
用黄泥塑膜的时候,陈东已提前在铁板四角留下孔洞,等铁板烧出来的时候,相当于自带嵌入点。
而铁棍则作为支撑使用,四根铁棍支起一张铁板,这就相当于冰箱的冷藏格。
铁的导热系数高,这就相当于铁会吸收物体本身的热量,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从烧铁水到淬火,最后把冷却好的铁板架起来,每一步都是对身体的考验。
忙忙碌碌过了一周,山体内部已经搭建起几十块铁板。
此时,外部隔热与内部散热两项大工程,算是彻底完工,甚至顺手做出了天然冰箱!
兴奋归兴奋,但陈东并没有昏了头。
现在做的是住所防御,可难免要出门劳作。
特别是阳光房,闷热的温度高得可怕,中暑只是分分钟的事儿。
必须做出一个能维持体温平衡的东西。
制冰。
这是陈东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也是高温天气活下去的资本。
这事听着很离谱,但陈东在热带雨林的时候做过,而且还成功了。
制冰需要硝石,这是最为核心的原材料。
陈东立马背上我背篓,大步朝着河边走去。
一出门,陈东明显感觉气温的变化。
往年的春天是阳光暖,天气寒,特别是刮风的时候,吹在身上是冷风。
可今年的春天非常炙热,阳光晒得脸发痒。
……
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