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驱逐出去(2 / 2)

这六个字足以致命,刘忠眼中的恶意更深了,北境守护者?哪里来的守护者?他早已察觉沿途民众的热烈欢迎。

然而,他的想法与御林军的士兵们截然不同,愤怒之余,他瞬间涌起狂喜。

北方人民越是敬爱北境守护者,就越不容许他在任何方面有瑕疵,这是捧杀。

即使满腹怨言,即便皇帝斩杀了老王爷,那也是君命难违,臣子本不应再存活于世。

刘忠冷哼一声:“北方并无北境守护者,这里同样是大魏的领土。”

确实,他已经开始怀疑,只是以前缺乏证据,直至上次向皇帝密信时才有所察觉。

因御林军将军的剖析,他猛然醒悟,那一仗打得太过诡异,败得更是莫名其妙。

仿佛当年的北境守护者主动踏进陷阱,否则朝廷内也不会有那么多质疑之声。

毕竟老王爷一生征战,即便年迈昏聩,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况且,不管他如何揣测,北境军中仍有众多老将军,他们也都一同犯了糊涂?

甚至有人本能地质问,莫非北境守护者私下与楚国订立了盟约,但这疑问很快被压制下去。

因为参战者皆已丧命,唯有陈图生幸存,而那时刘忠正侍奉在皇帝身旁。

他清晰地看到皇帝失望的神情,心头一凛,陛下之意是要借此机会将北境守护者打入深渊。

但他忍住了,他渴望掌控北境军,只要这个念头尚存,就必须保护陈图生……

若真对镇北王施以制裁,身为养子的将军岂会毫不知情?此事定然难以服众。

况且郑大风是唯一未袒护镇北王的武将,对那些质疑之声亦是置若罔闻。

他果断提议彻查,既然有人生疑,便应全力追寻真相,甚至请求君主赋予他全权办理,并恳求王者赐予授权。

照郑大风所言,众多将领陨落,唯有武艺平平的陈图生得以脱困,这岂非怪事?

固然有长辈庇护的因素,可他重伤归来便力竭倒地,楚军为何不派遣追兵?竟容许消息堂而皇之地传回?尔后仅凭几场小胜,便缔结了休战盟约。

郑大风非但未责备那位挑起事端的御史大夫,反而奏请王者重赏此人,传闻并非无根之水。如今正值关键,陈图生刚建大功,受王者嘉奖,代理镇北军之际,谁敢多言?唯独这位御史敢于直言,郑大风赞赏其胆识:“即便他是镇北王的养子,仍是大魏之臣,理应彻查。”

郑大风口中尽是忠君之辞,句句皆是魏无央平日最愿听的话语。然而此刻,这些话如同刺耳的苍蝇,令人不适。一旦陈图生因此事受查,其身份必将遭受质疑。他虽准备充足,确信陈图生不会陷入困境,但这关乎人心。

从前的镇北军之人,皆感念陈图生,毕竟他带领众人替老将军雪耻。然而一旦审查,便会反复质问,为何唯独陈图生能幸免于难。

郑大风方才提及,老王爷与众将领皆有爱护之情,即便鲁莽,也是出于慈父之心。可陈图生呢?

他并未多言,却已足够。你不是口口声声称感激镇北军,视其如父吗?怎会毫无迟疑?稍有犹豫,他便无法逃脱。

魏无央料想得到陈图生的回答,无非是为了整个镇北军,为了家国天下。这样的回答足够辩解吗?当然足以脱罪,但在镇北军将士耳中又如何?

他们只会认为陈图生心中只有朝廷,只有君主,养子与亲子自是不同,亲情之类的情感不容深究。特别是郑大风,他是出自镇北王府的将领,是镇北王的忠诚追随者,他不同于其他武将。

他智勇双全,恐怕不止一次追问,还会设法让每个镇北军士兵都听见。

魏无央眯起双眼,不妥,陈图生尚不可废,更何况他心中另有一桩忧虑。万一查出背后与他有关,该如何应对?派遣刺客灭口并不足以解决问题。牵涉楚国,一旦察觉异常,对方可能胡言乱语。魏无央并非愚者,深知与楚国的合作实乃脆弱不堪。

如今,双方共享福祉,但如果均衡被撼动,岂非会导致大魏皇朝与北地失和?

魏无央几乎无需深思,那画面已跃然眼前,他果断拍案而起。

显然,不能针对郑大风,毕竟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为国筹谋的深意,若要指责,也需有合理缘由。

于是,魏无央转向那位呈奏的御史大夫,严厉斥责之余,还当场剥去了他的官袍,将其拖离现场。

他还亲口宣布,镇北大王府历代忠诚正直,即使偶有疏漏,也非滔天大罪,不容任何质疑。

武将们面色涨红,非因感动,而是愤怒。他们隐约猜到了皇帝的意图。

当然,没人会想到掩饰老王爷逝世的真相,就连当时的郑大风也不敢有此揣测。

他们单纯地认为,皇帝要保全陈图生,目的何须多言?自然是为镇北大军。

郑大风的威胁,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刘忠的呼吸急促,当年皇帝也不得不让步,为何?无非是正义的名义。

如今,这名义握在他手中!

守城的小兵闻声走近,仔细打量众人,公事公办地伸出手:“通行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