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一章 朔方(二合一)(1 / 2)

代晋 大苹果 2802 字 22天前

午后开始,盛乐城中的燕国大军开始了紧张的调度和准备。战马嘶鸣,兵士奔走,一片热闹。

慕容德和慕容绍慕容农等人见状,忙求见慕容宝,询问情形。慕容德还以为慕容宝已经决定撤兵了,还打算夸赞慕容宝几句,夸他能够审时度势,张弛有度。

慕容宝倒也没有隐瞒,直截了当的告知慕容德等人他的想法。

“父皇如此信任于我,尽出精锐之兵,命我统率进,讨伐拓跋珪。我若无功而返,岂非是辜负父皇的信任,辜负我大燕上下的期待。无论有多么艰险之战在前方,本太子也决不能退缩,哪怕血洒疆场,也在所不惜。自今日起,谁敢再提撤军之事,谁再蛊惑军心,未战先怯,本太子将以军法处置,绝不容情。”

慕容德慕容农面面相觑。慕容农岂不知道这话是冲着自己来的。

慕容德立刻反应过来,当下便道:“既然太子已经做出了决定,本王自然全力拥护。后勤补给之事,我会全力协调,绝不会拖累太子。”

慕容宝道:“好,那便有劳叔父了。慕容麟慕容绍听令。”

慕容麟和慕容绍忙上前,齐声道:“太子吩咐。”

“命你二人,率三万骑兵明日一早开拔,往西奔袭,六日内攻克五原郡,占领渡口,准备船只。”慕容宝道。

慕容德慕容农一听,立刻便明白了慕容宝的意图,他是要抢占五原郡,从五原郡渡口南下渡河。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慕容农听令!”慕容宝道。

慕容农忙上前躬身。便听慕容宝道:“命你领一万骑兵前往黄河以东,追击拓跋珪。若拓跋珪不渡河,则袭扰拖延,等待大军前往。若他已渡河,则佯装渡河,吸引其注意力。待我大军渡河成功,你可于河岸巡战,防止拓跋珪渡河回击,保证我粮道和盛乐的粮食物资的安全。”

慕容农沉声道:“遵命。”

慕容宝眯着眼看着他,沉声道:“辽西王,你是我的兄长,有些话我自然要跟你说清楚。此战干系重大,若败了,我大燕将处境极为糟糕。所以,我希望咱们兄弟齐心协力,好好的打一场胜仗。为了大燕国祚,为了我鲜卑族立足,为了我慕容氏,万不可掉以轻心。以后的事情,咱们以后再说,眼前此战,不容有失。”

慕容农当然明白他的意思,沉声道:“太子放心,慕容农岂是不识大局之人,太子多虑了。”

慕容宝大笑道:“好,那便让我们齐心协力,共赴此战。我想,我们会打出让天下人侧目,让世人惊艳的一战的。此战将彪炳史册。”

……

就在燕国大军决定继续西进,整装待发之时。朔方郡匈奴铁弗部的主城代来城中,火光四起,血流成河。一场屠杀正在疯狂的进行。

铁弗部算是西北一个比较长命的割据势力了。在北方大小势力此消彼长湮灭崛起之时,凭借着仅有三十多万众的人口势力的铁弗部却安然渡过了无数的惊涛骇浪。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一则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铁弗部所在的朔方郡,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部。黄河蜿蜒,恰好将他们全部包裹在内。有了黄河天险作为屏障,铁弗部得以在几字弯内部的几片肥美的草原之上繁衍生息。

而且,几字弯南边是方圆数百里的戈壁沙漠之地,南边的势力想要进攻铁弗部也难度颇大。

这样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让铁弗部有了比较安全的地理屏障,拥有易守难攻的地利。

当然,但靠着地利是不成的。铁弗部之所以能够存续的另一大法宝便是,他们善于见风使舵,左右横跳。对周边的小势力,他们是毫不留情。但是对于那些庞大的势力,铁弗部向来是认爹为先,纳贡称臣,身段柔和无比。

刘卫辰继承了他的哥哥刘悉勿祈手中继承了部落首领的位置之后,铁弗部尤其如此。欺软怕硬,夹缝之中求生存,打得过的使劲打,打不过的直接跪地磕头的手段玩的炉火纯青。

当然,顺带一提,刘卫辰的位置可不是他哥哥刘悉勿祈自愿传给他的。刘悉勿祈死后,本来他的儿子要继承首领之位的。刘卫辰亲手宰了自己的侄儿,夺了他的部落首领之位。由此可见,刘卫辰是怎样的人品和人性。不过,在这年头,拿人品和人性去衡量人,确实有些可笑。这年代,最不缺的便是突破道德人性伦常底线的种种恶行,几乎可以称之为司空见惯。

当年,苻坚崛起,刘卫辰向大秦归顺。一度代国崛起,刘卫辰又向拓跋什翼健求亲,娶了拓跋什翼健的女儿为妻,成为了代国的好女婿。代国灭了之后,他再一次臣服大秦。大秦分崩离析之后,刘卫辰迅速臣服姚苌,接受了姚苌赐封的大将军大单于幽州牧河西王的一连串的官职。而在慕容永的势力一度威胁到他的时候,他又同时接受了慕容永的封赏,被封为大将军、朔州牧。

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段接受己方势力的封赏,向几方势力称臣,可见刘卫辰的身段之柔软,脸皮之厚,寡廉鲜耻到了何种地步。

不过,有一方势力刘卫辰却没有向他低头,那便是崛起的拓跋珪的魏国。按理说,他还是拓跋珪的姑父的身份,拓跋珪又是代国的继承者,他应该和拓跋珪的关系很好才是。但是,拓跋珪可不是那种你跪下了,他便不杀你的人。他要的不是刘卫辰的空头臣服的态度,他要的是铁弗部的全部。地盘、牛羊、女人、百姓,这些他全都要。唯独不要的便是刘卫辰这个绊脚石,挡着他一统大漠草原的碍事的家伙。

刘卫辰看的清清楚楚,他知道,拓跋珪想要的东西自己给不了,他迟早会灭了自己。于是拓跋珪搭上了慕容垂的大燕。他敏锐的察觉到了燕国和魏国之间的羁绊和未来必然不和谐的关系。很简单,拓跋珪和慕容垂都不是那种愿意偏安一隅的人,他们都野心勃勃。两条猛兽在一座山上,都想霸占整座山林,结果可想而知。

刘卫辰向慕容垂进贡,甚至也替自己的儿子向燕国求过亲。只是没能得逞。但是燕国看重的是刘卫辰所在的朔方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拓跋珪的牵制作用。所以,他们乐见刘卫辰向自己靠拢。

刘卫辰如愿得到了大燕的保护,也阻止了拓跋珪的非分之想。拓跋珪横扫大漠草原之后,因为忌惮燕国,对铁弗部虽然垂涎三尺,但却一直不能动手。刘卫辰再一次的利用这样的手段,找到了靠山,保住了铁弗部。

但这一切,随着燕国一次愚蠢的军事行动和可悲的失败而被打破。

其实,刘卫辰在慕容垂决定东征李徽的时候便特地上奏反对此事。这当然不是出于对燕国大业的关心,而是考虑到实际的威胁是拓跋珪。一旦燕国在东边受挫,拓跋珪必然会蠢蠢欲动。

在刘卫辰看来,燕国应该首先防范拓跋珪,而不是去往东找别人的麻烦。这当然是出自自己的立场。

但刘卫辰怎么也没想到,慕容垂真的会败。以至于这场败局导致了燕国强大的威慑力出现了松动。随着这场大败,南方姚兴开始出征,拓跋珪也派人前来索要进贡,一切都乱了起来。

好在燕国迅速的调整了策略,和李徽达成了谅解。转过头来开始注意拓跋珪的举动。刘卫辰的心才稍稍松了口气。关于贡品被劫的事情,刘卫辰相信,在燕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拓跋珪一定会很快认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