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四章 高度(2 / 2)

代晋 大苹果 1905 字 24天前

但紧接着,李徽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徐州是否做好了管理大片国土的准备和手段。特别是关中这片巨大的土地,面积比目前徐州和青州四郡的面积还大,人口多两倍。且五胡杂居,杂胡部落遍布。

占领一片土地或许是最容易的,但管理这片土地以及守护好这片土地却是个超级难题。慕容垂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关东复国,那是因为有基础。这里本就是燕国的故土,具有统治的基础和惯性。即便如此,慕容垂也经历了漫长的平叛的过程,也颇不轻松。

如果徐州占领关中,要面临的是如何迅速统治这里,稳定局势的难题。而这件事,可不是嘴巴说说便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武力镇压和安抚并重。需要各种手段和人力以及各种政策的配合。统治一片土地,那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否则即便表面占领了关东,那也是四处起火,疲于奔命,最后反而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这个问题,对于徐州的官员们而言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只有他们知道,要想让统治的土地长治久安并且开发繁荣要付出怎样的精力。别的不说,光是可用的官员的培养,便是个极为棘手的问题。说实话,徐州和青州四郡到目前为止都缺少大量的官员小吏,人才的培养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又不能随随便便的任命人选,否则危害更大。

从这个角度而言,就算军队能够攻下关东,后续管理的官员和人力也无法到位。行政职能都不能保证,自然会一片混乱。所以,就算有进攻的想法,也要做好大规模的人才准备和其他方面的大量准备才成。

至于有些人提出的只是为了解气而攻灭燕国,并不想占领关东的土地的说法,那是可笑之极的。大举进攻的目的只是为了报复燕国之前的进攻,最后却拱手送人,什么都不占,那是极为可笑幼稚的做法。

李徽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便是之前提出的问题。便是燕国的存在对徐州而言是利是弊的问题。

一旦出兵进攻燕国,南北夹击的情形下,燕国恐要覆灭。但失去了燕国的缓冲,己方的势力将正式和北方其他各方势力接壤,外部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之前燕国完全挡住了北方势力的东进南下,徐州和燕国的关系没有完全破裂之前,其实是相对安全和稳定的。

也正因如此,在北方大乱之时,徐州没有受到波及。在最为关键的混乱时期,徐州反倒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着,在关键的几年时间里迅速的发展。此消彼长之下,徐州的实力能够迅速的崛起,也是得益于此。

但一旦攻灭燕国,则不得不准备好面对各方势力的侵袭。姚秦、魏国,这些都是全新的要打交道的对象。他们是否愿意和平共处?还是说,徐州将要面临全面开战的局面?这都是未知之数。

而燕国虽然和徐州有了丰龊,不久前的那次进攻也打破了双方脆弱的和平。目前的协议更加的脆弱,双方都对对方抱有怀疑的态度。但燕国终究是一个熟悉的对手,一个可以坐下来交谈的对象。双方在分歧之外,还有一些可以维系的东西在。有些事,还是可以管控和掌握的。

在这种情形下,燕国的存续对于徐州的外部环境而言便显得极为重要,需要慎重考虑的了。

战略层面上的东西往往决定大局的成败,因为一些小利而丧失有利的战略地位,那是短视的行为。局势的演进到了今天,已经不能不从大战略上考虑问题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徽提出之后,如醍醐灌顶一般的惊醒了许多人。他们钦佩于李徽的高瞻远瞩,对大局的审视和剖析。这往往是他们看不到的东西。若看着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假设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克服的,似乎乘机进攻燕国是最好的抉择。但一旦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那么便值得商榷了。

更何况,除了这三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大晋内部的纷争还没结束。桓玄和司马道子正在积蓄力量,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对徐州而言,很快便要面临南方的压力。徐州的战略支点便是立足于大晋一隅的身份,和朝廷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大晋内部的安定与否,对徐州影响巨大。如果大晋内部的纷争一直存在,大战即将开始。那么徐州需要关注的重点和优先的方向肯定不是北方,而是大晋内部。

因为徐州名义上是大晋属地,李徽也从未明确表示过要脱离大晋。在大晋的框架之下行事,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贸易民生等各种方面的交流都是立足于大晋这个庞大的市场的基础上的。许多必须得矿产物资都是从南方和江淮之地获得。徐州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此。

而如果大晋内部的乱局演变剧烈,走向了对徐州不利的一面。徐州将不得不做出应对。所以,这种时候,将目光投向北方是不合时宜的。

这也是战略层面上的考虑,是许多人根本想不到的点。在李徽提出了这几个问题之后,徐州核心军政领导层也达成了共识。.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16/16668/109085137.html)

www.dingdian555.cc。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