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枢密院和政务院(2 / 2)

因为答应的话,就代表着枢密院设立的事情已经确定,如今在讨论级别。

之后举行的廷议,完全只是过场。

所以他们面对皇帝的询问,没有一人回答。

吏部尚书杨景辰见到有些冷场,说道:

“既然左右枢密使空置,为何不直接废除,将枢密院定为从一品衙门。”

“臣以为这样设置,更加合乎情理。”

朱由检笑着说道:

“空置的意思不是不置,而是平常不任命。”

“但是如果有人立下大功,例如孙督师平定建虏回朝,必须要有枢密使这样的正一品官职酬功。”

“平常的时候,则是由从一品枢密同知,负责执掌院事。”

事实上,在决定设立枢密使的时候,他就没打算把这个职位轻易授出去——

枢密使权力太大,他这个皇帝反而不放心。

之所以设立枢密使,是为了把枢密院级别提上去,能和内阁相对。

袁可立也是这个想法,甚至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念头,做好了降低枢密院级别的准备。

群臣听到皇帝这么说,很多人暗暗点头,认为一个实际从一品的枢密院,勉强可以接受。

袁可立如今加衔弼政大臣,级别就是从一品。虽然比其他九卿地位略高,却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九卿也需要一个领头人,帮他们抗衡内阁。如果在六部之外的枢密院任职,那就更让人接受了——

需要的时候,拉出枢密同知抗衡内阁大学士。不需要的时候,就把枢密同知的权力挤回枢密院。

这对九卿来说,可谓再好不过。

他们这么想着,内阁大学士则感觉到不妙。因为枢密同知的设立,会让九卿有一个明确的领头人。以后内阁的权力,明显会受冲击。

韩爌急忙说道:

“陛下设立枢密院,自然能够把握什么时候任命枢密使。”

“但是后人无知,可能会轻易任命枢密使。”

“臣恐朝中出现权臣,以后无人能制。”

朱由检微微点头,觉得确实可能会发生这种事。

毕竟不遵祖训的皇帝,那是多了去了。

如果大明的皇帝都遵守祖训,朝堂制度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后代皇帝违背他定下的制度任命枢密使,确实是可虑的事情。

所以他思索之后,想出一个办法,向负责重制礼乐的刘宗周道:

“朕想把枢密使的任命权力交给国会,先生以为如何?”

“以后枢密使若任命,除了皇帝提议、朝会通过之外,还需要国会五分之四通过。”

“先生认为这个办法如何?”

这是让国会把关,也是在增加国会的权力,刘宗周高兴地道:

“若是如此,当可让权臣绝迹。”

“未来国会设立后,必不让权臣出现。”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没话说了。

如果有人能让五分之四的议员通过,不是立下大功,就是已完全掌握朝廷权力。

面对那样的权臣,枢密使的虚名算什么,而且首辅在名义上还排在他前面。

不过即使如此,群臣还是给枢密使增加了各种限制。

一是任期最多三年,而且不得连任。

二是枢密使任命时,必须左右枢密使同时任命,一起执掌枢密院,以便形成制衡,不让枢密院出现权臣。

朱由检对这些一一采纳,让人加进枢密院设置条例里。然后又向群臣道:

“这样看来,诸卿是同意设立枢密院了?”

“要不要在武英殿举行廷议,决定这件事情?”

有廷议资格的官员,如今大部分在殿中。朱由检嫌举行廷议麻烦,想要让他们当场定。

但是这个想法,遭到群臣的一致抵制。

廷推被改在朝会上由皇帝盯着举行后,已经几乎完全被皇帝操纵。

廷议这个制度,他们可不想让皇帝参与。

纵然这次的廷议、下次的廷议……都可能是走过场。群臣也要维护这个制度,等待下一位皇帝。

朱由检对此无法,有些后悔去年没有把廷议和廷推一起改。

但是廷议若改为皇帝盯着,那就和朝会几乎没区别。

所以他想了之后,还是没有强求。为这种不经常举行的议事,和朝臣对立起来不值得。

更何况他已经想好了,以后要把廷臣集议,改为在国会举行,方便资政大臣等臣子一起参与。

那时朝廷大臣为了防止国会插手朝政,可能会主动要求皇帝,减少举行廷议。

就在朱由检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又听到韩爌道:

“枢密院和政事堂在前宋被称为东西二府,如今政事堂不宜设,臣以为可设政务院。”

“各个跨部门委员会,皆可以政务院名义施政。”

“地方布政司和政务署,当遵从政务院令。”

群臣听得惊讶,继而想到了韩爌反对设立政事堂、又提议设立政务院的原因。

一是政事堂的名字是中书门下,相当于重建中书省门下省,和太祖留下的祖训违背。

二是政事堂设立后,就得设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执掌,那才是实际的宰相,内阁会分被分职权。

当然,内阁大学士也可改任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但是那样就彻底成了政事堂的一员,丧失了插手枢密院、都察院的权力。

所以韩爌提议设立政务院,不设执掌院事的大臣,而是以专门委员会,负责跨部门协调。

这些专门委员会中,都有大学士秉笔票拟。内阁能通过委员会,插手政务院事务。

而且还没有被归入政务院,以后仍旧能插手枢密院、都察院。像是戡乱委员会若保留,内阁就能插手枢密院。

可以说,这个设置若通过,内阁就仍旧能高高在上。政务院、枢密院、都察院这三院,则是在下面相制衡——

即使枢密院品级再高,对内阁的威胁也有限。

想明白这一点的臣子,对韩爌赞叹不已:

这是用皇帝提出的制度,扩大内阁权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