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路确定之后,朱由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那就呼之欲出了:
“京城各门之外,要修建和三环路联接的大街。”
“这些街道的名称,就称之为某某门外大街。原本城内的大街,称之为内大街。”
“围绕外大街设立外坊,中间规划好小街小巷火巷,给现有居民划分宅基地。”
说着,朱由检以德胜门为例,解释道:
“德胜门南面的那条街,原本被称为德胜门大街。”
“今后要改称德胜门内大街,和城外的德胜门外大街对应,合称德胜门大街。”
“向北而去的德胜门外大街,和三环路在前元的健德门一带连接。将来条件成熟后,都要铺设轨道,通行有轨马车。”
有轨马车的发明,别看不如火车那么起眼。但它却让城市公共交通,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沿着固定线路确立。
城市能管辖的范围,也会因此得到扩展。人口有可能突破百万限制,向数百万发展。
所以朱由检把三环路以内,全部划入三城区:
“内城区三面城墙的九个城门,还有南城区东便门、西便门之外的五个城门,都要修建城外大街,设置一个外坊,按城门划入三城区。”
这个设置,终于引来了异议。袁可立道:
“如此一来,东城区就要增加东闾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北闾门五个外坊,城外面积甚至比城内的面积还要大。”
“它若继续扩大,岂不变成了以前的大兴县?”
大兴县以前就管辖中轴线以东,和宛平县分管京城东西。
但是当今皇帝设立三城区后,两个县衙的政务,就像五城兵马司负责的政务一样,移交给了三城区。
甚至皇帝还在城外设立了海淀区、朝阳区、南苑区,让宛平、大兴两县,只能负责京城西南、东南。
如果东城区继续扩大下去变成了大兴县,那何必把它分出来?
所以朱由检道:
“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的范围,到三环路为止。”
“三环之外,西北属于海淀区,以大学城为中心,成为京城的文化区。”
“东北和东面属于朝阳区,和通州区连接,依靠运河成为京城的工业区、商业区。”
“三环路修好之后,各区县的范围也要划定。”
“并且要绘制精确地图,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开发,把城内卫所迁移过去。”
这个说法,让袁可立暗暗点头。
知道皇帝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而是有完整的谋划。
所以他主动说道:
“城墙到三环路之间,多有未开发的地界。”
“例如京西的玉渊潭,臣以为可开挖深湖泊,降低沼泽面积。”
“城内的卫所可迁过去屯垦,围着沼泽造田。”
显然枢密院这段时间不是吃白饭,做了不少工作。
把京城能开发的荒地,几乎都查了出来。为的就是迁移卫所,完成京城卫所改制。
朱由检微微点了点头,对袁可立掌管的枢密院十分满意,放权道:
“这点卿可以和专督河道侍郎、海河巡阅使商议,最好把京城的湖泊、水系整理一遍,确定泄洪区和水道。”
“京城的自来水源、下水道,也都需要确定,做出完整的规划来。”
“朕允许你们调动军户做工,在开垦出荒地后分地。”
袁可立之前在兼任顺天府尹时就召集过民夫以工代赈,对此可谓是轻车熟路。
他之前的想法,也是用这些军户垦荒,然后分他们土地。
同时把勋贵和寺庙的土地逼出来一些,满足城郊各卫所需。
也不知是不是听到了风声,知道文官在磨刀霍霍,这些勋贵今天并没有多嘴。
再加上皇帝在城内留下了很多卫所,让他这番谋划,有点无处可使。
朱由检这个时候,也在想着把哪些卫所留在城内,哪些卫所要迁出去,他看着地图说道:
“每个城门都要安排一卫,城内各坊的辖区也要更改。”
“要确保每个卫负责的坊巷接近所守城门,那些面积比较小的坊,要合并起来方便管理。”
这个想法,早就盘旋在朱由检的脑海里。
当前京城的三城区,沿袭的是五城兵马司和大兴、宛平二县对京城的管理。
虽然这让三城区的衙署顺利接手了工作,但也把一些积弊,随着带了过来。
卫尉署派往各坊的警务所执法之时,就曾遭到地头蛇的抵抗。还有些权贵亲族,阻扰他们行事。
对此,锦衣卫是很不满的,把事情捅给了皇帝。
朱由检对京城还有人敢抗拒朝廷同样很不满,打算再举行一次严打,彻底清扫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