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三鹿野苑(1 / 2)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209 字 1个月前

鹿野苑(英文:Sarnath),这个地方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具体取决于所指代的含义。当它用来指代鹿王时,其印地语读音为“Sārnāth”。而在汉语中,它还有着其他一些称呼,比如“施鹿林”或者“仙人鹿园”等等。如今,这片土地属于印度国北方邦的瓦拉纳西市。这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正是在这里,释迦牟尼成佛之后首次开始传扬佛法,而佛教的最初僧团也是在这里正式成立的。鹿野苑作为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信徒和学者前来朝拜和研究。

一、历史起源

根据法显在《佛国记》的记述,佛祖的前世迦叶佛(辟支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经常出没,故而得名“鹿野苑”。

另外据传说,佛祖有一世为大鹿王,当时这片大树林中,有两群鹿,各有五百只。该国国王正在野外狩猎,菩萨鹿王上前请求道:"陛下狩猎原野,任意发射箭矢,我的所有臣属,都将死于一旦,不久就会腐臭,无法供您食用。我愿依次遣送,每天给您一鹿。陛下既有鲜美肉食,我辈也能延长旦夕寿命。"国王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罢猎返回王宫。两个鹿群便轮流向国王送鹿。提婆鹿群中有只怀孕雌鹿,依次轮到她死,她对鹿王说道:"我本身虽然该死,但胎儿尚未轮到。"鹿王怒道:"谁不珍惜自己生命?"雌鹿悲叹道:"我们的王没有仁慈之心,我们的死期不远了。"于是向菩萨鹿王告急。鹿王说道:"可怜啊,慈母之心,恩惠施于尚未成形的胎儿!现在我来替你去死。"于是来到王城门口。路上群众高声传言:"大鹿王现在进城来了。"城内官员百姓,无不奔来观看。国王听到之后,以为这是谣传,但当门卫报称鹿王已到,国王方才相信。他问道:"鹿王为何匆匆跑来?"鹿王答道:"有只雌鹿轮到今日被杀,但是胎儿尚未产下,我的心里实在不忍,所以冒昧以身自代。"国王听后慨叹万分:"我是人的身体,鹿的心肠。你是鹿的身体,人的心肠。"于是赦免所有的鹿,不再要它们每天输送一鹿,并将这片树林作为鹿群栖居之地,所以称之为施鹿林。这就是鹿野苑名字的由来。

佛陀成道后,开始了四十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最初说法,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徒步西行200多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至此,这是佛、法、僧三宝初次齐聚的第一次说法,也是佛教寺庙的最初雏形,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除此之外,佛陀在很多地方都有讲法,记载比较清楚和停留较长的地方还有:王舍城(竹林精舍、灵鹫山),舍卫国(只园精舍),吠舍离等地。

初转法轮后,在接下来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 Vihara,又译作牟拉甘陀库底精舍、根本香室精舍等)传道,僧团逐渐扩大到60余人,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现在存有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遗址,在其不远处有1931年复建的鹿野寺(Mulagandha Kuti Vihara),内有介绍佛陀生平的精美壁画。

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但在鹿野苑也发现了黑汝嘎与度母的古迹,这说明佛教的金刚乘在此地也有过传播。

鹿野精舍遗址旁,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遗址。玄奘公元7世纪时看到,石柱高达70余尺(约17米)。19世纪末期,考古发现了该石柱的头部(长达2米多),雕有四面狮像,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来源。原件现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中。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筑,其标志性建筑为达麦塔(梵Dhāmekh stūpa,英Dhamekh Stupa,又音译作:答枚克搭),又称慈氏菩萨授记塔。按佛典所说,佛陀的转世为婆罗门子慈氏,世称弥勒菩萨,佛陀在达麦塔所处的位置向弥勒菩萨授记,彼于人寿八万岁时,成等正觉,龙华三会说法,教化众生。

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唯留下达麦塔残部,高达39米,直径达28米余,成为鹿野苑的标志,默默地见证着1600多年前的历史。

小主,

19世纪末期,伴随着考古发现大量佛教遗存,在印度国复兴佛教的运动兴起,来自斯里兰卡的高僧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到鹿野苑内,现在已成长为一棵很大的菩提树。

鹿野苑现有的佛寺,除了前面提到的鹿野寺外,还有:1908年修建的缅甸法轮寺,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国佛寺;1967年,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修建的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是一所佛学院;还有中华佛寺、泰国佛寺、日本佛寺等。

1910年,鹿野苑博物馆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幅图画。

二、典籍记载

公元5世纪,法显《佛国记》记述,波罗捺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谓言:‘此瞿昙沙门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况入人间,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来者,慎勿与语。’佛到,五人皆起作礼处。复北行六十步,佛于此东向坐,始转法轮,度拘鳞等五人处;其北二十步,佛为弥勒受记处;其南五十步,翳罗钵龙问佛:‘我何时当得免此龙身?’此处皆起塔,见在。中有二僧伽蓝,悉有僧住。”

公元7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原书对鹿野苑其他景观的记述也非常周详,成为19世纪末考古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建筑

1、答枚克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