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火烧合肥(2 / 2)

说到这里,声音戛然而止,只见其双眼圆睁,仍旧遥望北方。崇祯九年五月,军部大都督,上柱国,帝师袁可立卒。

朱由检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见到袁可立最后一面。到达袁府的时候,整个袁府哭声一片,礼部的人已经将老爷子入了棺,设了灵堂。朱由检见状扶棺痛哭,悲痛欲绝。

袁可立的身后事与徐光启一样,朱由检执弟子礼为其送葬,在英烈祠外塑袁可立像,树碑立传,随后入英烈祠,配享太庙,并在袁府前街衢之中修东西过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国之柱石”。

后来,大明逐渐流传出一句话,文不过徐,武不过袁。由此可见,袁可立,徐光启在文武官之中的地位之崇高。

随后,朱由检按照袁可立遗愿,晋升李信为军部首席大都督,掌军部事,上柱国秦良玉辅之。晋升赵率教为昭武将军,孙传庭为建威将军,张晓为龙虎将军,郑芝龙为定国将军,孙国祯为昭勇将军,满桂为昭毅将军,至此,朱由检彻底将军部三品以上武职补全,其余职位皆按军功由各军之中提拔补足。

至于成国公,朱由检则在系统之外给他另外起了一个名号安置,名为奋威将军(无品级),就让他在陕西慢慢玩去。

崇祯九年十月,军部调洪承畴率部入河南,协同马祥麟,张世泽,唐王三部镇压河南,到崇祯十年三月,河南全境实现摊丁入亩,随后朱由检于各地皇庄学院抽调精干力量入豫,全力推行新政,推广高产粮种。

至七月秋收,虽然这一时期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粮食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但由于工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翻修水利,疏通河道等,山西,山东,蓟州,顺天,河南,淮扬比之从前还是获得了相对意义上的“丰收”,台湾由于刚刚开发不久,更是年年获得丰收。大明北方第一次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粮食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由于工商业和海贸的兴起,北方商业逐渐兴盛,大沽口成为了北方第一大贸易港口,商旅往来不绝。

工部尚书范景文在朱由检的修路指标压迫之下,无奈求到了新晋内阁大学士宋应星那里。宋应星将收录在《天工开物》中的三合土的制作方法拿了出来,(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并研究改善,制作出了功能更强大的糯米灰浆作为粘合剂,仍旧称三合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后以细砂,碎石,黄土砖等为原料,以三合土为粘合剂修造出了平整耐造,硬度高,防渗透性好的直道。至崇祯九年底,大明第一条从大沽口至北京的直道修成通车。直道宽12米,采用双向三车道设计,道路两旁栽种树木并设立屏障,设卡收费。

同年,朱由检重整驿递制度,每六十里设陆驿一座,作军情专递,并设递铺以资民用。李自成于此时调任山海关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

在大明北方集中精力建设之时,南方却截然相反。至崇祯七年刘香大军溃败之后,南方见李信一直陈兵长江一线,久久没有动作,这才发现北军根本无意南下。没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南京朝廷并未如北方一样开始建设,反而开始了内斗。

以熊廷弼为首的本土派主张北伐,而南下派则主张安于现状,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崇祯八年初,刘香重整旗鼓,引南军沿长江北上攻武昌府。李信命何可纲,周遇吉领两万军出安庆府。双方于黄州大战,第一军凭借火器优势,一战溃之,收拢降兵,粮草无数。刘香再度狼狈逃回南京。

崇祯八年末,熊廷弼亲自挥军七万北上,以刘香为先锋大将进攻庐州,张溥总理后勤,声势浩大。李信亲率大军迎击,命卢象升总理炮营,以火炮轰击南军补给船,封锁江面。以曹变蛟,何可纲骑兵营穿插骚扰,双方在肥西县战至焦灼,南军粮道受阻,兵士逐渐疲敝。朱大典见状遣军民搬空庐州城后,引军弃城而走,并于城内遍至火油。熊廷弼见朱大典弃城大喜,遂引大军入庐州城,当他发现中计时为时已晚,眼见北军将庐州城团团包围,无奈只能堵死城门,固守待援。

是夜,暗中留于城内的死士点燃火油,庐州城顿时火光冲天,大火三日未歇,城内五万余南军大部丧生火海,待第一军入城之时,生者了了。南京伪首辅熊廷弼,伪大将军刘香尽皆没于庐州城大火之中。此战之后,北上派元气大伤,南下派占据上风,张溥继任南京首辅后,虽然仍旧高喊北上清君侧的口号,实际上则安于现状,企图与北军划江而治…

没办法,是真特么打不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