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种云在总结教训(1 / 2)

成功的人尤其偏爱三国,种云来到荆州,想从世家子弟的一生窥见这个时代。

三国世家,想要变化的和想要坚守的互相撕扯,处处都是心机、也处处都是对立。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庙堂之上,皆可见用人理政之道。

而攻守之间,也足以见为人处世之哲学。这或许就是三国时代带给种云的最大乐趣。

当然电视剧和游戏太多虚构,演绎毕竟与历史不同。

建安五年,彼时中原纷乱,诸侯并起,袁绍引兵百万南下。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人人思汉,曹操心病难除、病痛难消。

不久后,曹操一篇《招贤令》公布于众,只论才德、不论仁义,一反大汉四百年“举孝廉”传统,可见其求贤之诚。

正是《招贤令》的颁布,汉献帝借此机会,血书“衣带诏”,命董承刺杀曹孟德。

事件败露后,百名汉臣入狱,以司马懿、杨修为主的世家公子登上舞台。而后曹丕、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司马懿、杨修也各出奇谋。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大小英雄皆成于野心,也败于野心。古往今来,百姓都得意于道义上感人的故事,以自己的喜好来演绎历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这就坐定了曹操的原罪。然而撇开曹操的多疑、权变,其眼界、心胸、才能都让人折服。

曹操以一归乡校卫起兵,却能在最后对抗“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就不得不说起其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重“才”而不重“德”。

曹操颁布《求贤令》,只要有治世之才,“不仁不义”者皆可为官。

东汉,科举制尚未出现,用察举制与征辟制来选拔人才。但“举孝廉”的权利皆被门阀士族所把持,“品行”早已成为噱头。

曹操的《求贤令》可谓是打破了陈规,世家当然不乐意和他合作。

杨修之父杨彪就首先提出质疑:“官员应有德者居之,怎可用急功近利的小人?”

然而究竟什么是德?曹操说到:“能临阵制胜,不使将士枉死者是德;治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治国用兵,平定乱世,用有才者。”

在后代,张居正也曾提出要能力,不要清官,虽然清官可以成为道德典范,但是不能造福一方,就算是道德情怀再高也是一个废物。

曹操的用人特点,恩威并施,以收人心。

曹操讨伐袁绍,在袁绍处发现朝中之臣密信,而曹操借此探曹丕、曹植的处事手段。

曹丕是“查,而后烧”,而曹植与曹操一样,用人不疑,“袁绍之强,连我尚不能自保,况众人乎?烧!”。

在曹操、曹植看来,大战之后,应广布福泽,以收人心。

曹植直接谏言: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可留一、二隐患,如再有不轨,再杀不迟。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本就多疑,与其说用人不疑,不如说曹操是疑人不用,恩威并施。在还不确定司马懿可用之时,司马懿只能做杂事。

当然种云也承认,曹操知人善用,视野广阔。

曹丕一直对曹操任用杨修耿耿于怀。在曹丕看来,杨修公器私用,为人阴险,“一味对杨修这样的人加恩,只会让他更贪婪。”

但是在曹操看来,杨修的才华的确少有。且杨修之父杨彪,身后是心向汉室的所有大臣,杨修是袁绍的外甥,也有非常重要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