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也告诉曹丕,“用人做事,只见一人一事,便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好比用荀令君(荀),不只是因其谋略,而是因其背后有整个颍川氏族的背景。”
司马懿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司马防为当时的京兆尹。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当然,司马懿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其“鹰视狼顾”之相。
“鹰视”就是形容像老鹰一样目光锐利,这种人善于观察。“狼顾“就是狼回头的看的意思,据说狼可以在身体不动的情况下把头扭回180度,这种人往往城府极深不同于常人。
在相术中,“鹰视狼顾”是大奸之相,曹操曾坦言欲7次杀司马懿,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么,备受猜忌的司马懿又是怎么为臣的呢?审时度势,静水流深。
司马懿刚开始为逃避去相府任职,不惜压断双腿。而在历史上,司马懿为避征辟,也确称病七年。司马懿不出仕的原因有很多。
司马家为汉臣,亲眼目睹过董卓的败亡。此时为建安六年,曹操虽在官渡大败袁绍,但袁绍仍有很大势力,河北局势未定。
而此时曹操作为挟天子的一方,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地位都受到各诸侯的针对,所以此时出仕有风险,不宜过早下注。
因衣带诏一事,含章殿前,多少汉臣被绑,忠义直言却尸骨无存。司马懿此时,也是个心向汉的学子。
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时曹操为“汉贼”,定为司马懿所不耻,说完种云都笑了。
看似是曹操要征辟他,实际上是曹丕在拉拢自己的队伍。曹操都在曹丕,曹植之间摇摆不定,就连郭嘉,荀都不敢公开支持哪个,忙着去给曹丕站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司马懿采取的方法,用仁用忍,无欲者无求。
司马懿劝杨修,应该用仁用忍。“无欲者无求,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儿,生逢乱世,强者为尊,不容无才无力者。”
事实上,司马懿的仕途的确不顺,曹家父子都对他既利用又防备,这一切,司马懿心知肚明。
司马防多次教育他要学会“忍”,司马懿也多受《老子》影响,深知“心善渊”的道理,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出来。
聪明的人都善于自保,司马懿的隐忍使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存了生命,并长期处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国志》有一段《魏晋世语》的引用,太祖(曹操)遣太子(曹丕)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
杨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遂以交构赐死。
而最关键的一处,在于司马懿向曹丕的献计:“不违臣礼,不背子道,天底下的人争得都是输赢,而我们要问对错。”
曹丕宁当输家,也不愿杀死阻拦他出城的门吏,所举的旗号便是仁义。
曹操本想给两个儿子出一道难题,到头来,难题却摆在他自己面前,曹丕为了仁义而延误军机,曹植为了军机而滥杀无辜,到底哪个更适合继承他的大业呢?
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史书中将其罪归于杨修。只是曹操其人,被视为雄猜之主,那样的乱世,急需英雄,而非圣人。
封建社会,没有什么能高于权力,仁义往往都只是,通往最高权力的垫脚石与遮羞布而已。
曹丕对曹操说:“愿忠孝而死,不愿忤逆而生。”意思就是不会僭越曹操的权力。
杨修与司马懿比较,同为谋士,同样才华横溢,有着同样的理想和抱负,寻求明主辅之佐之。
但一个恃才傲物,一个低调内敛。但二人的命运却大不相同,杨修客观地评价,他的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那么杨修是怎么一步步走上“死亡”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