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生活中处处是碱(2 / 2)

西汉。

刘安看完实验 赶紧记笔记,他现在知道了。

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十分稳定;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没有碳酸钠稳定。

罗老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国家工业、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材料。”

“现在大家只要到商场或者超市里面逛一圈,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基本上你们能看到的东西都离不开碱。”

“色彩缤纷的服装、蓬松软糯的食品、建材、汽车配件......囊括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国防、医药等领域。没有碱的话,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极其不便。”

唐朝。

李世民听着罗老师罗列的碱的用途,看着课件上那些和碱有关的物品,只觉得碱真是一个好东西。

先不说那些比较高大上的科技了,他看到后世的玻璃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当时他就好奇这些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

大唐虽然已经有了和玻璃有点类似的琉璃,但透明度和玻璃比起来还是差一些的。

琉璃好看是好看,但实用性不强,而且数量稀少。

不像后世的玻璃,一个教室就能安装很多片,更别说他之前在其它视频里看到的满墙都是玻璃的建筑了。

原来玻璃的制作和纯碱有很大关系啊。

本来他对化学这门课的感觉很一般,现在觉得一定要让人好好听听。

他听不懂没关系,涉及到这方面的人才得好好学,学到多少是多少。

北宋。

听完碱的应用,沈括觉得碱在某些方面和草木灰淋洗后得到的灰水有点类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思考片刻,猜测:所以说其实草木灰也可以弄到碱,只是产量和纯度会低很多。

就说发酵面粉这个功用,用草木灰确实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而且后世把碱用在食品上好像主要是为了提升食物的口感。

沈括认为他所在的这个时期,还有大宋之前的朝代,很多人想着吃饱就行了,哪还想得到要把食物变好吃啊?

要是粮食有多余的情况,对于碱的需求确实会大一些,不过沈括更关注的是碱的其它用途。

明朝。

李时珍比较感兴趣的是碱可以作为制药的原料。

他认为后世的医学体系和碱的关系息息相关,不知道能不能和他这个时期的医学联系到一起?

不过罗老师也说了,某些碱的粉尘对人不友好,长时间接触这些碱溶液的话对人体有影响。

而且这些碱还可能污染环境,果然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啊!

不过只要能治病,再毒的东西也要尝试,中草药里就有很多可以治病但是毒性很强的东西。

李时珍觉得这也没什么,反正万物相生相克,能找到解药就行,总不能怕危害就不研究了吧。

罗老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和碱有关的东西,在以前是极其稀有的。因为当时有制碱技术的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

“1912年,我国的相关人员去参观别国的制碱厂时,别人傲慢地对他们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看看锅炉房就可以了。”

“而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碱的国家为了独享科研成果,对制碱法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