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然一家四口刚出火车站,还没来得及去询问人力车,就听到了一阵喇叭声。
循声望去,红色的小轿车窗户半降,露出一张熟悉的脸庞,是王学义。
小轿车周兴然也很熟悉,正是平城078。
虽然升级版的冠军一号已经开始售卖,但冠军一号的价格要比平城078贵上许多,很多人还是愿意买平城078。
王学义帮四人将行李安放好后,载着人向着梨乡沟开去。
周兴然搓了搓冻僵的手,感觉缓过劲来了,才有心思问王学义:“你怎么在这,是专门等我们的?”
“不用特意来接,我们坐船回去就行,实在不行你可以在临曲市的售票处等我们。”
“从文曲市到临曲市不走水路,得绕好大一圈,要浪费多少油?现在油价太贵了,不值当的。”
王学义还来不及张口,周兴然已经啰嗦了一大堆。
二人将近一年没有见面了,再见面却毫不生疏,听着周兴然的啰唆,王学义露出一个笑容:“你别跟我说这些,如果是我,你能不来接?”
“二奶奶走的中午伯父给我打电话了,当天我们就回去了,想着早点回去还能帮下忙、搭把手。”
周兴然和王学义虽然生活在一个村里,但两人祖辈上并没有血缘,是同村,却不算亲戚。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互为乡邻,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生死、婚姻大事搭把手也是应该的。
可周家与王家早算不上乡邻了。
周家几个孩子各有各的前途,留在村里的唯有周兴家一人。
周兴文、周兴国虽然不在村里生活了,可他们也没跑多远,还在临曲市。
最重要的是周家爷爷辈(周李氏)以及周富章、李琴美依旧在梨乡沟生活。
周家依旧算梨乡沟的人,在外人看来,周家的根在梨乡沟。
王家不同,王家牵挂少,王学义定居文曲市,如果不是王家柱还生活在梨乡沟,王学义几年都不会回来一趟。
等王学义的大儿子王怀远出生后,他将王家柱接到了城里一起生活。
但王家柱时不时就跑回梨乡沟,种地赚工分,等勉强赚够自己的口粮,又跑回城里和儿子一起生活。
那时属于十年,王学义和叶书雪收入、福利不错,养一个王家柱绰绰有余。
可王家柱觉得,他是农村户口,没有粮本,害得儿子儿媳每个月都要花一笔格外的资金买够他的口粮。
他很羞愧,也心疼儿子、孙子,要是把这笔钱花在他们身上,得多吃好几顿肉。
不能给儿子赚钱,至少不能拖后腿,自己的口粮自己挣,王学义劝了他很多次,王家柱都不听。
王家柱这样梨乡沟、文曲市两头跑生活了好多年,直到王学义的孩子长大,王家柱重新扎根梨乡沟,说什么也不和儿子一起住了。
加上王怀远,王学义和叶书雪共育有两儿一女。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住的两间房不够用了。
一开始,王学义和叶书雪一间,王家柱带着大孙子一间;到后来,王学义和叶书雪一间,王家柱带着两个孙子一间,小孙女自己一间,还得算上客餐厅、储存空间。
如果不是在门口违建了一间厨房,得更挤。
即使王家柱和两个孙子的那间房,是家里隔出来最大的一间,随着孩子体型增长,三个男人躺在一起十分拥挤。
那时王怀远的学习压力也大,王家柱看大孙子每天学的很晚,十分疲惫,好不容易休息,却因狭小的空间睡不好,来回翻身,心疼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