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自给自足(1 / 2)

重回1986小山村 文琳 2318 字 3个月前

高晓明领着高明里首先逛了市场,他们没去找直接卖货的人,而是找了当地粮食商人,预定了五百斤的糯米,打算午后过来提取。

付完押金,拿到凭证后,两人便拜访高建设的警局。

见到面,高晓明立刻告知高明里已做出的选择。

高建设微笑道:“去糖厂工作也不错,但得提前说明,开始只是实习,后面才可能转成正式员工。”

当高明万初次应聘运输公司时,并没有明确提及工种差别,因为他们合作的运输公司是私人企业,而且还是由高建设持有股份。

但制糖厂就不同,就算有人脉帮忙,起初仍可能是临时工,以后还得慢慢寻找更多关系来转正。

此刻是十月下旬,接近甘蔗丰收的季节,一旦甘蔗收获,工厂将迎来繁忙时期。

以往这时候,他们常招聘季节工,这是一种为满足特殊季节需求而短期雇用的方式。

“小宋,你带明里到糖厂找到老张,说是我的意思,让他安排入职手续今天办妥。”高建设喊来小宋。

他挺喜欢小宋,这类跑腿的活总愿意让小宋承担。

“嗯,没问题。”小宋笑着,温柔地带过高明里离开。

高明里离别前,紧张地看着哥哥,但看到哥哥给予鼓励的眼神后,心里轻松了许多。

高晓明留下陪在办公室,跟高建设分享一些亲密的聊天内容,并馈赠他一些贵重的草药,全都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补品。

高建新的笑容里流露一丝得意:"金峰也给了我一点东西,还带了两箱四特酒。

咱们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打开来品鉴一番如何?"

"不错呀!"高晓明回应,笑着述说着药交会的一些趣闻轶事。

"对了,大叔,我打算买一辆拖拉机,你在这件事上应该能帮帮我吧?"高晓明道,原计划找肖金峰商议此事,然而他此时已经在广东接收货品。

高晓明心仪威力威猛的货车,无奈囊中羞涩。

权衡再三后,决定暂且购置辆拖拉机来应对日常需求。

因为眼下他就需要用到拖拉机,否则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几乎不能搬运大宗货物。

今朝购入的五百斤稻谷就得靠它才能送回,药材厂所需原料以及日后种植和售卖果实都少不了交通工具。

所以拥有一台过渡用的拖拉机是必需的。

听见弟弟的心声,高建设认为购买一辆拖拉机也是好的选择,尤其是在农村,拥有一辆拖拉机已经显得颇具魅力!

高晓明考得驾照之后,体验过皮卡和吉普的驾驶,未曾想在轮到开拖拉机时还得从头学习。

而他买的拖拉机是江西丰收180双缸拖拉机,采用了方向盘操作设计,车身蓝色,造型略带威风。

该款拖拉机能承载七八吨重的货物,速度相比东方红稍快,更由于出自省城知名品牌,在价格上也有不错表现。

正逢省城拖拉机行业的鼎盛时期,这款江西丰收180备受欢迎,赢得诸多好评。

然而随时间流转,渐渐淡出了主流视线。

得益于它的双缸动力强大及后桥结实耐用,正常使用可达二十年无需担忧。

鉴于这些特性,高晓明购买时毫不犹豫选了它。

然而此刻的欢心雀跃与家中另一角的愁云笼罩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小宋带领下,他在糖厂顺利成为一名临时工,可找工作的难题解决了,找房子却是另一道坎。

厂里虽提供宿舍,但这仅属于正式员工而非新进的兼职员工的待遇。

因此,高明里虽然有了一份工作,却没住处。

小宋深感为难,他是个本地居民,但也同样面临住房短缺。

当初小宋曾协助黄伟志处理居住困境,然而得到的那间房子条件差,采光不好,环境湿冷。

于是便闲置未用。

"你二哥不是盖了幢房子吗?上次经过时看到已经开始做窗户了。

咱们不妨去探一探,若情况允许的话,或许能先将那里暂时作住宿使用。"小宋给出建议。

高明里心中犹豫不决,房屋立梁他也是亲历其境。

房子毕竟是他二哥的成果,由堂哥帮助建筑。

"那就先去看看,兴许还没有彻底完工,还无法立即入住呢。"察觉到小宋的热情,高明里勉强点头。

小宋并不深知兄弟之间感情有多深,但当下重要的是先解决住房问题。

万一不行的话,他也只能考虑帮助找到出租屋。

高建新手下的高效率源于他欣赏小宋这种处事周全的能力,能让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

转眼,二人便抵达了高晓明的新居工地。

建筑工人还在忙碌着,安装窗户、刷白墙,铺设地板,现场气氛繁忙而又生动。

一楼铺的是抛光砖,而二楼和三楼则是贴瓷砖,如今的款式相对朴素,基本上就是白色的普通瓷砖,而且出自本地采购,假如选择去外地如羊城、上海进货,或许能找到更为时尚好看的选项,不过高晓明现在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

一楼还在繁忙地铺设瓷砖,环境显得杂乱无章,两人甚至不需要走近,就能明白这处房产还不具备入住条件。

看来,别无他法,必须找出其它解决方案。

"你有别的提议吗?高局长家里正好空着一个房间,二哥每次都住在那里,要不然你考虑一下……"小宋还未说完,就被高明里急忙挥手婉拒。

"不用,我不打算住那里。"高明里惊慌而坚定地拒绝,摇着手。

他对与高建设的感情还没有达到那样的亲密程度,一旦入住到高建设家,他会感觉极为不安。

小宋审视高明里几秒后,知道这是条死路,便转了个策略。"那就试试这条路吧。”随即,两人找到了制糖厂附近居委会,咨询房屋出租的信息,但一圈打听下来,并没找到满意的房子。

下午时分,高明里的焦虑渐渐显现,他们家人先前讨论过是去制糖厂还是造纸厂就业,但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住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