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赈灾粮都躲不掉贪官腐吏徇私枉法,层层克扣,到百姓手中少之又少。
“是。”老鳝鱼点点头,“老百姓根本找不到门路收粮,粮油如今都是官营。都知道这是上面发下来的救济粮,可百姓想吃,还是得花钱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督察赈灾粮历来是难题,你们明日照常煮粥,我先想办法让衙门派人来帮你们放粮。”黎川说道。
黎川撂下这句话,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好像没来过似的。
老鳝鱼在外头待不得很久,弄回来粮食便回那缩水很多的汾源河里泡着去了。
姑娘们洗锅涮灶,摘菜弄粮忙到天黑了,一个个倒头就睡。
翌日一早,天刚擦亮,便又起床烧水和了面煮成糊子,又将切好的青嫩嫩的红薯藤下进去,滴了油煮的喷香。
这时,大门忽然被乓乓乓地敲响,外头声音洪亮有力,“是你们要放粥?”
姑娘们先是吓了一跳,王涟按了一下乐晴抖掉勺子的手,快步走到门口,隔着门问,“请问客是?”
外面声音很不耐烦,“府衙的,带你们去放粥。快快开门,早早了事!”
王涟听着门外声音确实像是官兵,于是小心翼翼将门开了一个小缝,果然见到一队身着制服的官兵,手持棍杖在外等候。
于是,立刻敞了大门,迎他们进来。
打头的往里望一眼,见她们都拾掇好了,也不进去,催促道,“快些出来罢!”
这一次,有了官兵震慑,放粥的过程果然顺利了不少,但仍有许多人分不到。
结束时,王涟凑到近前去问,“军爷明日可还来?”
那领头虽面上焦躁,却还是回了一句,“你们来,我们便得来。”
听到这话,王涟心里顿时有了底。
她回头和其他姑娘们相视一笑,然后收拾好东西,跟随着官兵们返回。
临走官兵领头撂下一句话,“转告单员外,只要他按时来领粮,保管你们顺顺利利。”
说到底,这还是图他们的财,但无论如何,算是能将事情做下去了。
今日尚早,她们还要去地里照料新种的芋头。田里虽有老鳝鱼的女儿婵娟用术法看守,但毕竟是条鱼,哪里知道如何种地?还得她们亲自去浇水翻土,查看长势。
河里的水族,许多都会来帮着运运水。但毕竟是多事之秋,如今他们自己也不能万全,多是匆匆而过,能帮一把便帮一把。
“听我爹说黎川殿下回来过?”婵娟摇着扇子站在田埂上问。
乐晴点点头,“是呢!殿下……”
“咳咳”王涟则是一清嗓子打断了,“为了殿下好,也为了我们好,咱没见过。”
婵娟用扇子挡了嘴,天上那样大的事,就算是不打听,也得听到个七七八八,更何况她从前日日四处搜罗打听文烁君的消息。
忍了半晌,最后还是没忍住,等乐晴在她边儿上干活的时候小声问,“文烁君可一起来了?”
乐晴侧头看了一眼远处的王涟,想了想,缄口不言,继续干活。
婵娟见事不成,把扇子转过来对着乐晴殷勤地扇风,“我问我爹,他不理我。你同我是最亲厚的,哪一次我得了好的不同你分的。”
“小鳝鱼你可闭嘴吧!”王涟撑着锄头站直腰来,“人文烁君来没来同你何干?净想些你不配想!”
婵娟被骂了,自是心里不爽,“我不该想,难道你就配想?当初不知是谁日日裴郎长裴郎短的惹人恶心!”
王涟一听更来气,可她到底是如今的顶梁柱,深知不是闹性子,撕嘴皮的时候,于是深吸了一口气,道,“有这力气不如去趟河里,把水缸装满!”
婵娟心里怄气,但她老爹下了死命令,万万不能怠慢这田地,只得负气跑去河里多喝了几口水。
说起黎川,王涟看看西斜的日头,不由挂心,不知道她离开之后去了何处,亦不知她还会不会归来。
然而此时的黎川早已身在京都,改变一个人的主意,对她来说不在话下。但如今的局势,却并非如此轻而易举能够解决的。
赈灾之事,还需从上至下,推而广之。
如今朝上皇帝众臣早已不是她认识的那些,朝野内外人心惶惶一团乱麻,且有的收拾。